满族风俗(简单)

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最早的祖先。汉代称之为“楼”,南北朝称之为“不可幸”,隋唐称之为“(革命终)(左革命破左)”,辽宋元明称之为“女真人”。长期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与女真为主体融合,形成新的* * *同构——满人。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是参考蒙古语字母在16末尾创建的。后来我们在借用的蒙古语字母上加了“圆”和“点”,称为“带圆带点的满语”或“新满语”。清朝以来,大量满族迁居中原,与汉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满族人逐渐使用汉语。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居住在分散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为祖国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芒市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满族先民(左、左)派使者到长安见隋文帝。“高祖(文帝)辛辛苦苦使席在前,使者及其弟子起舞,一波三折。”(莫)(左哥谢左)后裔女真有此习俗:女子成年后,为了寻找伴侣,歌唱自己的身世、美貌和技艺。努尔哈赤崛起后,也继承了满族歌舞的传统。在节日、庆典、婚宴、探险、胜利、生日、祭祀等期间。,我们应该喜欢唱歌和跳舞,其中“芒市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民间舞蹈多在除夕和喜庆的日子里跳,一袖在额,一袖在背,盘旋摆好姿势,两人一组跳舞,还有人拍手唱歌伴鼓。进入宫廷后,芒市舞由自娱性舞蹈变为表演庆典性舞蹈,更名为青龙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演奏琵琶、三弦、西琴、筝等乐器的人往往在60人以上,歌手13,舞蹈演员58人。着装有严格的规定。伴奏者穿石青袍和豹皮袄,伴奏者穿绣花袍和豹皮袄,舞蹈者穿黄色彩绘皮袄,黑色羊皮袄,皇家服装。还戴着各种面具,做骑马和射击。这种舞蹈是由满族狩猎和军旅生涯演变而来的。此外,还有“野人舞”、“李芬大妈舞”、“童子舞”、“秧歌”和“萨满舞”。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有劳动歌、山歌、山歌、儿童游戏歌、情歌等。满族人是在母亲唱的《游车歌》中长大的。“巴布哇,俄罗斯!优优,巴布哇……”这首歌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满族民歌也很有特色。比如婚宴途中的“官吹”,婚礼仪式中唱的喜歌《拉从起》,葬礼仪式中的哀悼和大量祭祀歌曲,都非常感人。满族民歌大部分是五声音阶,结构简练,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爱辉等偏远的满族聚居区,仍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歌舞。与此同时,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关注。经过挖掘整理,大胆的空间舞又重新登上了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纪元。

谈论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装橱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旗袍是由古代满族服饰演变而来的。

旗袍在满语中被称为“易捷”。古代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所穿的衣服。

清初的服装款式有几个特点:无领、箭袖、左开衩、四开衩、束腰。箭袖是一种窄袖,袖头呈半圆形,形似马蹄铁,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抬高,狩猎行动时放下,遮住手背,冬天可以御寒。四开衩,即袍边开衩至膝盖。左腿和腰,紧身保暖,一束腰带,遛猪的时候,可以把干粮和器皿放到前面。男袍多为蓝、灰、青色,女旗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收腰。马甲有一对翻领、一个扭翻领、一个琵琶翻领和一个直翻领。穿个马甲,骑个马,很精干利落。

满族南迁辽沈,入主中原后,与汉族结合,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影响,由箭袖变为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到了20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筒式长袖长袍。女式旗袍下摆至(左骨右躯干)(小腿),绣有花卉图案。男士旗袍下摆及脚踝,无纹饰。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外新时尚的冲击,满族男子旗袍被废弃。女式旗袍由宽袖变为窄袖,直筒变得紧身贴近腰部,臀部略大,下摆回收,一直到脚踝。逐渐形成了今天各种注重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之美的旗袍风格。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身材、贤惠的性格和民族气质,这种起源于满族的传统服饰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库,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欣赏。

风味bobo

波波是满族人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物。这蛋糕是用糯米做的。有豆面饼、苏叶饼和粘饼。豆面饼是将大黄米、小米磨成细粉,再加入黄豆粉蒸熟而成。这种蛋糕是金黄色的,又粘又好吃。苏叶饸饹是用粘粘的高粱面糊和豆沙做成的,再裹上苏叶蒸熟。它具有苏叶的特殊香气和独特的风味。粘糕、饼用大黄米浸泡后磨成面粉,在黄麦中间加点豆瓣酱蒸熟。这种蛋糕可以油炸或蘸糖吃。既香又甜。

满族糕点很饿,携带方便,风味独特,至今仍是相当受欢迎的食品。

酸汤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它是由玉米粉发酵制成的。先把玉米泡在水里,磨成水面,然后用布袋去渣,把水面放在桶里发酵。酸了就用漏斗或者机器挤成面,煮熟。有时发酵过大,略酸,故又称“臭饭”。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也有一个(左火右叉)分馆,专做“臭米饭”。

萨其玛是中国著名的满族糕点。它的前身是满族传统糕点——搓包包。制作面团,先将蒸好的米饭放在打饼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搓成条状,煎好后切成片,再配上一层厚厚的熟黄豆即可食用。搓饼是过去满族的重要祭品,所以又叫“打饼牡丹条”。后来把煮好的豆粉换成白糖,就成了“糖包”,改名为萨其玛。人们也称它为糖膏蛋糕。这种蛋糕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满族糕点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笼包,酥脆的煎饺,松软的年糕,精致的大锅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糕等。,数量众多,独领风骚,都是满族传统风味。

“出家”的习俗

满族称婴儿的出生为“落草”。女人临产时,把炕扫一扫,放一块石头在上面,炕上放些稻草,在草地上生下孩子,所以叫“落草”。这种习俗有着狩猎民族强烈的原始和粗犷的传统。干草可以防潮防寒。

如果生的是男孩,家里的前门会挂一个木制的弓箭,俗称“公子箭”。这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红布包裹的树枝和三支箭做成的弓,祝愿孩子长大成名后成为一个骑射俱佳的人。如果生的是女孩,大门右侧挂一条红布条,象征好运。挂红布条逐渐演变成产房的标志。不允许任何人闯入产房,因为陌生人会把奶拿走,这叫“收奶”。如果有陌生人不小心闯入,他要做一碗汤送去,这叫“回奶”。孩子出生时,要先请一个能力大、性格好、长相好的人到产房,这叫“踩命”。都说孩子长大了谁踩谁就像谁。

孩子出生后第三天,请一位有声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澡。洗澡是在一个大铜盆里进行的,盆里放满了槐枝、艾叶和热水。老太太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澡。边洗边唱:“洗头做王子;洗洗腰,一代比一代高;洗脸,当知府,洗沟,当知府。”最后老太太用一根葱打了宝宝三下,说:“一打巧,二打巧,三打明。”打完架,孩子父亲把洋葱扔进房间,亲朋好友一起庆祝。

孩子满月后,把挂在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收回来,绑在孩子的绳子上,放在西墙中间北侧的孩子的袋子里,旁边供奉着“佛母”,是保婴神。每到春秋两季,满族家庭都要祭祀佛母祈福。祭祀的时候,把儿孙们从神龛里拉到院子里的柳枝上。家中未婚男女和带着孩子的妇女在案前跪拜,众人跪拜。萨满将柳枝蘸水洒在孩子头上,让孩子在香盘前抽,以驱邪。然后他把孩子们绳子上的五颜六色的线拿下来,套在孩子的脖子上。三天后,把五颜六色的线拿回来,存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因为五彩线叫“锁线”,所以这个习俗叫“换锁”。

满月后悠闲地骑行是满族人的传统方式。休闲车由薄木板制成,长2米,宽1.5米,两端圆形,有底,仿船风格。用四根绳子把孩子绑在横梁上,离地一定距离,把孩子放在娱乐车上。宝宝不哭的话哭着摇是很轻的。母亲也可以做一些家务。满族家庭生了第一个男孩,休闲车是姥姥家给的。

为了防止孩子从休闲车上掉下来,同时考虑到孩子长大后射箭臂是直的,骑马腿的位置是正确的,所以用带子绑住孩子的手肘、腿膝、脚踝,让孩子只能仰卧。所以满族少年身体健壮,很少弯腰。满族人以扁头为美,所以一般会把小米或高粱当枕头放在孩子的头下,俗称“睡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