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元朝灭亡不到100年,是因为在汉化上摇摆不定吗?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元初的蒙古帝国,还是元朝之后的北元,在历史演变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元朝真正的持续时间是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的1206年,到贵妃丽池篡位的1402年,大元之名被取消,恢复鞑靼古名,持续了197年。
如果要说他是短命王朝,那是典型的谎言。
但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注定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个。再加上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划分,比如失去中原的南宋可以称之为宋朝的延续,而失去中原的北元则被选择性忽略,所以元朝仍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剩下98年,尤其是和失去中原219的辽朝相比。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元朝短暂的尴尬呢?据石介绍,有以下几点:
1,摇摆不定的汉化改革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王朝一样,注定无法回避是否用汉语发展的问题。
元朝的汉化始于蒙古时代。窝阔台统治时期,契丹谋士卢野楚才多次上书,要求减少对汉人的杀戮,保存汉人的农田和生产方式,通过税收实现蒙古贵族财富的增值。
但窝阔台的“停杀”仅限于掠夺汉人财富的需要。窝阔台不可能通过模仿中原的古籍记载制度来否定蒙古依照中国法律的统治。
真正开始蒙古汉化的是忽必烈。忽必烈重用汉族谋士,不仅在开平按汉法称汗,还与阿里巴巴兄弟打了五年仗。它还仿照汉人的方法建造了大都城,并以《易经》中的“大哉甘源”作为元朝的国号。最重要的是,忽必烈按照汉族传统立真金为太子。
但由于“家即天下”模式的先天不足,汉化作为忽必烈个人意志的体现,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子金真早逝后,忽必烈逐渐对汉族官僚失去了耐心,汉化的进程戛然而止。
科举考试是中国化的标志之一,仅在元仁宗时期(1313)恢复,在元顺帝统治时期两次废除。
元朝的汉化导致蒙古高层的分裂和斗争异常激烈。这场斗争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元朝的每一次皇位更迭,都是血腥的攻击和杀戮。在1998年元朝的国家财产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剩下的38年由9个皇帝分享,可见元朝高层斗争的惨烈。
频繁的内斗极大地消耗了元朝的元气,导致了其短命的灭亡。
2,宽松政策过多。
据历史教科书记载,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实行非人的四等制度,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残酷压迫,使广大汉人纷纷揭竿而起。
但是,这种确凿的史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即使蒙古帝国在南下的过程中杀了无数的人,他们也是以统治者的身份,歧视汉人,但四等制度并不存在。
而且元朝的政策比以往更加宽松,这也导致了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代。
这种局面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朝统治者对于如何统治一个多元化的帝国缺乏借鉴和实践。
对于绝大多数汉族人来说,蒙古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如此之少,不足以落实初夜权。
绝望的人口差异让元朝统治者最终选择了“自毁”的统治。相对于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士绅阶层的拉拢,元朝统治者把重点放在了世家大族等大地主身上,对地位较低的士绅阶层视而不见。这使得元朝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断裂,底层过度的自治为民众揭竿而起提供了可能。
夏朝建立以来,虽然存在“王权归县政”的潜规则,但统治者对人民的个人控制始终在加强,而元朝则出现了大倒退。
事实证明,正是相对宽松的治国政策,才使得元朝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轻易被推翻。没有地主豪绅的支持,元顺帝只能逃到蒙古高原继续牧羊。
推翻元朝的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在总结了元朝“丧权辱国”的历史教训后,走向了刑法严明的法治国家的更大历史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