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区位优势

1/韶关、郴州、赣州都是革命老区,红砂岩丹霞地貌,欠发达地区,山川河流。由江西韶关和湖南郴州组成的三角区域,分别是广东的北大门,湖南和江西的南大门。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是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是前景广阔的“红三角”经济圈;

2/红三角是广东、江西、湖南三省交界处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区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在这里生活过革命的日子,这里留下了大片的森林。它是中国南方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红三角位于北纬27°,南纬24°,东经117°,西经111°,广东西北部,江西西南部,湖南东南部。行政区划包括三省的韶关、清远、赣州、吉安、郴州、衡阳。

红三角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是南岭山区,也是三省干流的源头。粤北是北江的源头,赣州是赣江的源头,郴州是湘江的源头。红三角广袤的森林孕育了珠江水系、赣江水系、湘江水系,它们是自然生命之源,是三省万物之源,是三省的母亲河。

3/“红三角”进出珠三角。

霍英东先生倡议建立的“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广东省韶关市的8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小珠三角4.2万平方公里的两倍。三个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绿色食品基因库,有着相同的文化历史和相同的经济形态和水平。他们本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但由于三个城市分属广东、江西、湖南三个不同的省份,行政区划和体制管理各自为政,客观上导致了三个城市近在咫尺却缺乏相互协作的局面。提出“红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出发点是发展三市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尽量消除行政区划分割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同打造区域经济,进一步辐射华南地区。

广东历年经济总量占全国10%-20%,其中7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但珠三角现在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的问题,需要向纵深发展,拓宽发展空间。正因如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将“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合作区,将周边省份纳入“大珠三角”腹地。这样,南沙作为一个码头、平台、窗口、基地,与“红三角”的合作,可以搭建珠三角与“红三角”之间的桥梁,为未来华南经济圈的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地缘经济的观点,“红三角”是第一个靠近珠三角的经济圈辐射圈,“红三角”与珠三角便捷的交通连接正在形成。对于赣州人来说,目前正在建设的赣粤高速、甘龙铁路、韶关铁路,拉近了他们与珠三角的距离。这三条交通要道就像一个金色的“十”,挑衅着“红三角”和珠三角的两端。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是内陆地区通往粤港澳的交通枢纽。除了通往华南的京广铁路、106、107国道外,新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是湖南乃至北方内陆省份距离华南最近、运输成本最低的高速公路。郴州拥有迷人的自然和生态美景,也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能源资源。关于融入珠三角经济圈,郴州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后花园”的口号。他们希望以南沙为平台,融入“红三角”乃至华南经济圈的建设,将郴州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能源供应的五大基地和粤港澳生态旅游的后花园。

韶关作为粤北工业城市,与珠三角经济圈的关系非常密切,也是珠三角辐射华南几个省份的桥头堡。韶关作为“红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发挥了团结赣州、郴州,连接珠三角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既是交通枢纽,又是经济枢纽。在承接珠三角向红三角产业转移中,发挥经济发展的信息辐射作用。

根据“红三角经济圈”相关地方政府的规划,加入“红三角经济圈”是欠发达地区融入华南经济圈的实质性举措。具体步骤是借助珠三角经贸平台,提前打造华南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能源供应、有色金属、劳务输出、生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进而成为粤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产业、经贸、生态、旅游“后花园”。红三角丰富的农副产品一直受到粤港澳的欢迎。三个城市联手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同时,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最需要的是市场。经济圈的建立无疑搭建了一座优势互补的桥梁。对于珠三角来说,“红三角”地区近在咫尺。在其经济辐射圈的第一层,包括华南多个省份的“泛珠三角”概念和“华南经济圈”的形成,“红三角”是珠三角进入湘赣两省的通道,也是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