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概述

这个研究所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开展重要研究项目并成功研制和推广使用重要防疫产品的单位,也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抗生素的单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卫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研究生产的专门机构。此后的30年间,几经迁徙和艰辛,北京所先后研制生产了中国最早的牛痘、霍乱、伤寒、狂犬疫苗、白喉抗毒素等15种产品。分离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菌株,实现了我国生物制品零的突破,延续和发展了我国生物制品工业,培养和造就了专业人才,为我国生物制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学院与共和国共同发展繁荣。科技成果捷报频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效益不断攀升。唐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获得国际沙眼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赵楷成功地用鸡胚细胞培养代替动物接种制备牛痘,为控制天花乃至消灭天花做出了突出贡献。冻干技术、病毒疫苗的细胞培养技术、血浆采集技术和生物制品验证的生化技术,以及血源性乙肝疫苗、风疹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疫苗在北京首次诞生。同时,北京所与国际卫生组织和各国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强,北京所的英文简称为“国家疫苗与血清研究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50年来,北京所与兄弟生物制品所,以及全国卫生防疫系统的同仁们一起,为预防和消灭疾病,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8开始,北京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诞生了中国生物制品行业第一家股份上市公司——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天坛生物)。北京院重组优质资产,募集资金成立天坛生物。6月1998,上海证监局股票上市发行,北京所持股75%,经过多次增发后变更为56.27%。天坛生物上市十余年来,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在新体制、新运营模式下稳步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努力适应新形势,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科研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期间,北京在坚定的探索中前进,在变革的阵痛中努力。科学研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使科研管理机制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科研项目的进展成为全院的重中之重。近十年来,VERO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麻风病疫苗和麻疹疫苗研制成功,为天坛生物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截至2008年底,北京所共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100余项,其中国际金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从1983开始,北京所开始招收基础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包括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20年来,培养了近200名研究生,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骨干。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学会支持的国家一级杂志,多次获得国家优秀期刊奖。

为更好地应对国际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挑战,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在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北京市抓住机遇,与天坛生物、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共同组建了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疫苗中心)。疫苗中心的基地建设于2009年底在亦庄开发区封顶,一期投资2亿多元。将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科研楼,包括5条中试生产线、综合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研发。重点建立基因重组技术、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联合疫苗、联合疫苗技术、DNA和多肽合成技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等生物制品研发的关键技术平台。,预计2010年底交货。

目前,北药所和疫苗中心在研项目近30个,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赵楷院士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复旦大学院士和文院士已成功完成一期和二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三期临床研究。在科技部支持下,疫苗中心牵头的EV71疫苗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北京所、疫苗中心独立或与其他单位联合申报的25个国家支持项目中标,累计获得资金支持近亿元。如今的北京所和疫苗中心正在逐步形成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中长期课题相结合的多学科、多项目研发体系。一个更加科学、现代化、产业化的生物技术平台正在形成,技术先进、斗志旺盛的科研力量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