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如何在与改革派的辩论中讨论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所以爱国主义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避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的付出,甚至牺牲,都是用补偿换来的历史进步。

正义:对于改革派关于中国公民是坏公民的理论,革命派指出不是坏公民,而是坏政府。民主是大势所趋,人民需要民主。救中国,建中国,必须走法律,直接实行民主制度。只有“促进民权,改革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中国存在严重的“地主权力”和“地权不均”现象。只有通过平等的地权实现国有土地,在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

扩展数据

背景

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后,公开宣称“推翻现坏政府”、“建立和谐政权”、“土地所有制”为“主义”,用资产阶级民族理论分析中国满汉民族关系,指出满汉高压的不合理性和汉人反抗的正义性。

它强调“专制是一种诅咒”,并通过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表明,只有与君权进行血战,才能赢得民权。没有一个专制的国王愿意放弃压迫人民的权力。清朝具有民族压迫者的性质,不会和平放弃政权。

除了国民革命和政治革命之外,他还认为“社会革命应与政治革命齐头并进”,并热情宣传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土地国有”思想,《人民日报》迅速占据了进步舆论的中央主导地位,受到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极大欢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被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吓坏了,试图反驳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阻止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者清楚地意识到,为了进一步推动革命的发展,必须对改革派的攻击进行有力的反击。因此,革命与改良的对立更加尖锐,两派之间的壁垒更加分明。

由于内忧外患,清政府濒临崩溃。国内暗流涌动,列强虎视眈眈,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趋于无望。面对封建顽固派的高压统治,国内革命力量越来越强大,人民趋向革命。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改革派,为了对抗孙文的革命派,幻想建立以光绪为首的君主立宪制,展开了这场思想论战。

百度百科-革命者与改革者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