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起源于哪个朝代?
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的脸谱,逐渐演变为艺术戏剧脸谱。据唐代段安杰的《旧唐曲录》、《乐府杂记》记载,公元550年北齐兰陵勇士高长恭,勇武善战,但因其美貌,每次作战时都戴着一个形状狰狞的面具。到了唐代,它发展成为一种“面对面”的歌舞形式。这种带面具的表演使观众看不到演员表情的变化,阻碍了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不戴了,发展成为直接把面具上的图案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
宋元时期,脸谱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彩绘脸、青脸、蓝脸等。这些脸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象征勇敢和正义。如果关羽忠心耿耿,就会画红脸。黄色表示勇敢、残忍,如《宛城之战》中的典韦,《马岭路》中的庞涓,画的是黄色的脸;白表示奸诈和足智多谋,如曹操奸诈,画白脸;黑色表示坦率、果断,如包拯大公无私,画黑脸;蓝色表示毅力和勇气,如连环套里的豆儿墩,白水潭里的绿面虎。此外还有专事金银的妖怪、神仙、佛。
用这些戏剧人物脸上的主色,再加上表现他们心理、特长、命运的象征性图案,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中国有360多种古代戏剧,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各的魅力。京剧形成于清朝中期,吸收了各种戏剧的精华。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出现了数百个面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具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脸书在光谱、图案和色彩方面有其既定的格式。谱大致可分为全脸、三瓦脸、十字卷首、六分脸、破脸、歪脸、象形脸等。其中,全脸和三瓦脸是两种最基本的频谱形式。全脸是指用一种主色(白或黑或红)画的脸,不勾花纹,不歪不碎,略显画眉、眼、鼻、肌理。这种谱主要是肤色夸张,多用于刻笑脸和奸诈权贵的图。
三块瓷砖面是黑色或者其他夸张两个眼窝和鼻窝表情的深色,类似于三块瓷砖。这个谱或者用途比较广,正反两面人物都可以用。十字卷首的背景色是白色。从鼻子到额头画一个黑柱,在黑眼窝中间画一条横线。在眉毛上画两个椭圆形的黑点,像个十字。六分脸的额头是白色的,从鼻子到额头画了一个深色的柱,眉毛画到了同色的脸颊,眉毛之间画了两个深色的椭圆形点。整张脸从白到黑大致分为四六分,故称六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