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是什么?

鼠疫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许多流行病的统称,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一般来说,鼠疫是由一些强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等。一般是自然灾害后卫生条件差造成的。

古代《丹溪心法瘟疫五》中记载了瘟疫:“瘟疫,常见于民间,亦称天界瘟疫。”其发病急,症状凶险。如果皮毛之气的瘟疫在于病源,则可见寒性强,起初热性强,但热不一下子就冷了,头痛身痛,苔白如粉,舌红绛,脉数。

扩展数据: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

1,先秦时期

《李周·天官钟载》记载:“民之病,有病医养,无时无有病。”《鲁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盛夏之时,百姓多疾疫。”说明当时对鼠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相信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鼠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时令之气异常,是“气不合时宜”所致。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苏文与针灸理论》指出:“五疫一到,不论大小,都易受感染,症状相似...,正气在内,邪不能行,避其毒气。”

2.东汉

东汉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序言中说“虞氏二百余家。自建安年(公元196年)起,未至十尺,三人中有二人死亡,伤寒居第七位。感受过去的失落,无法挽回伤害,只能勤求古法,博采众长。……"

文中的“伤寒”不仅仅指外感热病,还包括当时严重的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猖獗。

3.隋朝

方《隋代疫疾分期论》认为疫疾“与时气、时温、时热之症相似,皆在一年之内。如果节气不和谐,天公作美,或者风雨交加,雾气不散,那么百姓就会患上很多疾病和流行病。无论疾病是长是短,速率都差不多。若有鬼灵,则为云疾。”

他认为岭南地区的瘴气,如草痂、黄莽痂等,也属于疫病范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乃因年龄不和,性冷淡,贞节不足,人感不适,故病会转为易传染,甚至毁门而延至外人,故须提前服药,防符咒。”

4.唐朝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卷九伤寒》中专设“脾文”一章,记载了治疗瘟疫的方剂。由于唐代苏文继王冰之后的遗风,认为温病与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故称为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的“五疫”和“五疫”。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瘟疫的起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害,而是一种毒气。

5.宋朝

宋代医生张从正所著《儒者相亲,卷一,时以气解晦气之忌》中指出:“二三月间,民风上升,瘟疫肆虐,必先头痛或关节痛,与伤寒、时令气、暑、风湿、中国酒者相似。注意不要用巴豆毒治疗。.....夫之疫,上不得台,似巴豆之丸。”

6.元朝

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卷一疫热病五》:“疫为诸患者所共患,亦称“天疫”。治之法有三: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鼠疫的治疗方法。

7.明朝

明代医家吴有科目睹了当时可怕的疫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疫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论述。

他的《伤寒论》是我国的一部温病专著,论述详尽。认为“瘟疫是一种病,不是风、寒、夏、湿,而是天地之间的异感。”指出温病的致病因素是“邪气”,是对温病病因的创新见解。

8.清朝

余,清代,著有《一次暴发》。他在吴有科《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认为疖子是引起疖子的原因,并指出“一人得病,则传染一家,轻者生十例,重者救一两例。”

他根据暑热疫疾的病证特点,创立了以石膏为主的“清温败毒饮”方剂,开创了温病辨证论治的新局面。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