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历史争议

和你聊聊河南省和相邻的山西省的区划变化。当时山西省有20多个村纳入河南省。河南省有70多个村纳入山西省。那么,为什么分区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山西省的具体情况

山西省是华中六省之一,也是华北一省。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总人口为3490多万。2021年,山西省GDP总量达到2.25万亿。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完成以及道路交通的改善,山西省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省会太原,变化很大。

山西省有11个地级市,分别是: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高架桥的建设。由于地形的限制,太原积极发展市区交通。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山西地形非常复杂,有利于层层防御,防止北方游牧骑兵南下。山西境内险关众多,东南太行山有太行山八关,分别是杜军关、普阴关、胡飞关、井陉关、吉口关、白龙关、太行关、鸡冠关。

山西北部有雁门、宁武、片头三关,是保卫中原之地的重要门户。所以对于山西来说,一直有一句话叫“一巴掌拍不响天下大乱”。北方游牧骑兵一旦攻占陕西,就可以直接切断中原与关中的联系,染指西边的xi安,刺探东边的洛阳。从秦汉到明清,历代都会全面治理山西。比如明朝的时候,山西建立了大同镇和太原镇,就是双防。

山西的历史

1279,北方的元朝逐渐统一全国后,疆域面积空前。依靠唐宋时期的郡县两级划分,无法有效管理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了金国兴《尚书台》的经验,建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如辽阳、江北、湖广等。当时,鉴于山西的重要性,元朝将山西置于省府的直接管理之下。

1368,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进行了改进和调整。由于明朝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渐形成了直隶和13省的区划格局。明代,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的区划轮廓已基本形成。比如山西省,下辖的州府已经很完善了。其中山西省和河南省的省界基本是黄河和几条山脉。

17世纪中叶,清朝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逐步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各自需要,对省份划分进行了调整,形成了18省份的划分格局。清朝在明朝原有行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划分为18行省,产生了汉代18行省的说法。清朝时期,河南、山西两省的划分变化不大,基本沿用明朝的格局。

由于两省交界地区太行山起伏,地形结构极其复杂,两省的省界十分模糊,尚未仔细划分。1912年,统治200多年的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阶段。这期间,由于战乱不断,对山西、河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干旱、蝗灾、黄河决口等问题在河南省接连出现,人民生活十分艰苦。1937,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利用山西复杂的地形,在各地抗击日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转眼间,就是建国初期了。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中国进入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和开发建设阶段。1949年,中国建立平原省,由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河北省南部五县和山东省西北部组成。

河南与山西的土地交换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治理黄河的工作已告一段落,豫北土匪已基本肃清。1952年撤销平原省,平原省所辖区域纳入河南省和山东省管理。随着河南省区划大纲的重新制定,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的省界划定工作逐步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测绘,双方的划分发生了一定的规模变化。

1953山西省长治地区平顺县两个村纳入河南省安阳地区临县管理。65438年至0955年,山西省陵川县宝都沟村划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辉县管理。几个月后,山西晋城县双庙乡近20个村划归河南新乡区修武县管理。到1956,山西省晋城县三个村纳入河南省新乡地区沁阳县管理。

当然,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区划变更属于“土地交换”。与此同时,河南省济源县的几个乡镇,共计70多个村,陆续纳入山西省下辖的几个县的管理。1961年,山西省阳城县1村纳入河南省新乡地区济源县管理。至此,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的区划大纲已经完全形成。

这期间,山西省有20多个村庄纳入河南省管理。河南省有70多个村,纳入山西省管理。事实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类似的“换地”比比皆是。比如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地区,纳入山东省行政管辖。山东省为了弥补河南省的损失,把自己的范县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