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第四纪冲积平原(ⅰ)

这一带位于浙江北部,横跨杭州湾两岸,东临东海,北接苏南、沪宁平原,西、南为丘陵山麓,包括杭嘉湖、小邵宁两大平原。是该省最大的平原分布区。该区地势平坦,受长江和钱塘江河口控制,发育巨厚的第四纪湖相和滨海相松散沉积物。受太湖影响,浙北平原区北部以湖相沉积为主。钱塘江至杭州湾沿岸地区以潮汐作用为主,广泛发育潮坪沉积。根据地貌、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浙北平原可分为6个亚区:冲积海相平原、泻湖淤积平原、滨海平原、湖相冲积平原、湖滨平原和陆羽。

(1)冲积海相平原群落(ⅰ1)

位于钱塘江入海口两侧,是全省最大的冲积海相平原。输沙的动力条件是河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以潮流为主要力量,并借助于潮滩淤积和沙洲的归并登陆。沉积物主要为蓝灰色和灰色粘质粉土,含较多细粉砂、中砂和较多铁、锰。从湾口到平原内侧,土壤类型依次分布为:咸砂-粗粉砂包膜-潮闭土、夜阴土、黄泥淤-小粉土场、小粉土场、泥包膜场,以滨海盐土、潮土为主。土壤富含mgO、CaO、Na2O、P、Cl、B,缺N、S、Mn、Cu、Zn、Mo、Fe和有机质,耕性好,结构差,易板结,保水保肥差。

(2)泻湖淤积平原群落(ⅰ2)

分布在小邵坪平原、姚江平原、宁波平原,地势低,湖泊众多,水网密度高。沉积物主要为青灰色和灰黑色有机壤土,富含植物残体或泥炭,顶部常为黄褐色含铁锰壤土。主要土壤类型有蓝色淤泥田、淤泥田、蓝色紫色泥田、黄色紫色泥田。低洼处散落着腐烂的蓝紫色泥田,全水稻土为主。土壤深厚,mgO、CaO、Na2O、N、P、S、Cu、Zn、B、S、Fe和有机质含量高,贮存性能好,质地粘稠。

(3)滨海平原群落(ⅰ3)

它分布在河口两侧和海湾内,形成了以海积为主的相对宽阔的平原,成陆时代相对较近。主要平原有平湖、海盐、贝茨和镇北。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可分为海岸淤泥和海岸淤泥两种。前者主要是古海岸沙堤,后者属于潮间带沉积物。形成的土壤可分为黄泥田、绿泥田、黄心绿紫泥田及小粉田、黄松田、结合松泥田、黄沙墒情田两大类。土壤富含养分和氧化物,如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磷、氯、锰、铜、锌、硼等。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可耕性,水气协调性,良好的供肥和储肥性能。

(4)湖沼冲积平原地块(ⅰ4)

分布在杭嘉湖平原中西部的德清、桐乡、嘉善地势较低,平均海拔约3m,坡度平缓,湖泊星罗棋布,水网密布。它们属于古太湖萎缩的遗留物,主要由湖泊和沼泽相组成,有少量平原河流相和海岸相。沉积物主要为灰褐色和灰黑色壤土,部分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泥炭较薄。土壤类型以紫泥田、黄点紫泥田、粉心紫泥田、黄心紫泥田为主,有少量烂紫泥田、小粉田、黄点田。土壤深厚,富含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磷、氯、锰、铜、锌、硼等营养物质和氧化物,土壤粘稠,水多气少,渍水多见。

(5)滨湖平原群落(ⅰ5)

分布在太湖南岸的长兴-湖州一带,是太湖萎缩过程中形成的。从内到外,沉积环境可分为两类:湖滨相和湖泊相。前者以浅黄褐色砂和粗粉砂为主,含少量砾石,沉积体厚度可达数米。土壤类型从外到内依次为硬泥田、汀沙白土田、湖白土田、松田湖和潮土,中间为蓝泥田、黄泥田。前者主要为湖成母质,后四者主要为湖滨母质。土壤深而轻,以砂壤土为主;土壤缺乏养分和元素缺乏症状。

(6)鲁豫(ⅰ6)

是散布在平原上的少数海拔50 ~ 200 m的丘陵。一般山脊平缓,山顶多为圆形,河谷纵横,局部发育较厚的风化残积层;土壤类型以黄红壤为主,少量红壤、红壤、石灰(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