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是怎么回事?
三八线以北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南是大韩民国。长248公里,宽约4公里。一度双方都戒备森严,互相广播广播。近几年局势有所缓和,基本没有冲突,双方的广播对抗也停止了。
三八线与朝鲜战争密切相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三八线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划分三八线本身意味着什么?三八线和朝鲜战争的内在本质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其结果对于分析战后远东局势的走向至关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这个曾经在某种程度上附属于中国的王国被日本统治。1910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使其成为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同盟国领导人在讨论战后国际安排时,也谈到了朝鲜的命运。在1943 11年6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签署的《开罗宣言》是这样说朝鲜问题的:“我三大国,念及朝鲜人民受奴役,决定使朝鲜在相当时期内自由独立。”在接下来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的未来。斯大林说他看到了《开罗宣言》,朝鲜应该获得独立。他还同意,在朝鲜能够实现完全独立之前,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可能需要40年。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再次谈到了朝鲜问题。2月8日,罗斯福会见了斯大林。他们谈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后,罗斯福提议讨论领土托管问题,并向斯大林提出“朝鲜应由一名苏联代表、一名美国代表和一名中国代表管理”,“托管期越短越好”。大概是因为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绝了美国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战后托管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方案,罗斯福认为“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与托管朝鲜”。斯大林同意托管计划,但他建议邀请英国参与托管。因此,战后中、美、苏、英对朝鲜临时托管的方案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的。不过,会议文件并未具体谈及朝鲜托管问题,只是在提及将托管哪些领土时表示“这将是今后要达成的事情”。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于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1945。斯大林说他没有改变接待朝鲜的四个国家的政策。
然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使远东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突变。因此,在四大国就朝鲜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美苏分别投降和占领朝鲜半岛日军的问题。这时候就导致了三八线的划分。
北纬38度原本是一条自然地理线。这条在朝鲜境内长约300公里的隐形线,虽然把朝鲜半岛分成了面积大致相同的两部分,但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政治和经济意义。人为的军事或政治利用这条线是由日本和沙俄首先提出的。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暗中向俄国提议以三八线为分界线。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还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允许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但这两次划分都因为双方利益冲突而没有实现。
真正从军事角度把三八线作为分界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调整在朝鲜的驻军部署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将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一分为二,北方军由关东军指挥,南方军为大本营。后来,鉴于苏联可能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大本营提出了将所有驻韩日军置于关东军指挥之下的方案,朝鲜总督担任关东军总指挥。但在5月7日,当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带着这个计划去见裕仁天皇时,他被天皇拒绝了。这样,三八线实际上为苏联在中国东北和朝鲜与日本关东军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而美国则是在大本营韩国和日本列岛直接指挥下与日军作战。
但是三八线其实是美苏用的,而且是突然的,偶然的。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美苏并没有明确划分各自的作战区域。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军事首脑一致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后,在朝鲜全境划定美苏两国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其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战争中的误会,混淆各自的责任。至于地面作战还是占领区域,根本没有讨论。对美国来说,太平洋战争的核心是解决日本问题。所以,虽然当时的三军参谋长马歇尔在战争结束后的短时间内,要求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派一个师登陆釜山,除了占领首尔和金青,但这只是在对日战争结束后的事。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总参谋长告诉马歇尔,苏联将在对日宣战后进攻朝鲜,并询问美军能否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以配合这次进攻。马歇尔明确回答说,在日本被摧毁、日本在韩国的军事力量被消灭之前,美国不准备对朝鲜实施两栖作战。据杜鲁门回忆,那是因为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的地面部队,都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朝鲜。杜鲁门确信,在朝鲜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的问题从未在国际会议上讨论过。
苏联突然对日宣战,同时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使局势迅速发生变化。当苏联军队进攻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时,最近的美国地面部队仍在600英里外的冲绳。因此,日本战争机构的突然崩溃造成了朝鲜半岛的真空。正是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美国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苏占领朝鲜和接受日本投降的具体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