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料中五个数学家的故事。急!!!!!!

华·

有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孩子出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到路旁有一座废弃的坟墓,坟墓旁有许多石人和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的好奇心,他真的很想弄清楚。于是他对邻居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些有趣的东西。我们去看看好吗?”

邻居的孩子回答说:“好吧,但只是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大胆的华笑着说:“不要怕,世界上没有鬼。”说完,他第一个向坟墓跑去。

这两个孩子来到坟墓前,仔细研究了石人和马。他们摸来摸去,觉得很有趣。爱思考的华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头人和马有多重?”

邻居家的小孩不解的看着他说:“我怎么知道?你怎么能问这么愚蠢的问题?难怪人家叫你‘罗傻逼’。”

华不争气地说:“你能想个办法算算吗?”

邻居家的孩子听了都笑了,说:“等你将来成了数学家再说吧!”!但如果能成为数学家,恐怕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

尽管有隔壁孩子的嘲笑,华还是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会想办法的。”

当然,计算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后来真正成为数学家的华来说不是问题。

金坛县东青龙山上有一座寺庙,每年都会举行庙会。年轻的华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任何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花也和大人一起赶庙会。一个生动的场景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魁梧的马从青龙山向城内走来,马上坐在一个披着羽毛,披着长袍的“菩萨”身上。每到一处,路上的人都低着头,非常虔诚。拜完之后,他们把钱放进“菩萨”面前的小锅里,以便向神求签,求医求子。

华被逗乐了,但他自己并没有跪下或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非常生气,骂了起来:

“孩子,你为什么不崇拜?此菩萨了不起。”

“菩萨真的那么聪明吗?”华问。

一个人说:“当然,年纪轻轻的别得罪神仙,不然就麻烦了。”

“菩萨真的是万能的吗?”这个问题萦绕在华的心头。他不相信一个泥菩萨真的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都回家了。然而,华远远地跟在“菩萨”后面。看到“菩萨”走进青龙山寺庙,小花罗庚赶紧跑过去,从门缝里往外看。仅查看

“菩萨”动了。他下了马,脱下花衣服,顺手擦掉脸上的妆。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民间供奉的“菩萨”,其实是一个村民装扮的。

华终于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团。他把骗“菩萨”的事告诉了村里的所有人,人们终于觉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没有人叫他“罗呆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华的精神。

2.陈景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克服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定理”,所以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谁能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的华英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渊教授回福建参加葬礼,不愿因战乱滞留家乡。几个大学得到消息,都想请沈教授来讲课。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华英的校友,所以他来到这所中学给同学们教数学,以便向母校报到。

有一天,沈媛老师在数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一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被证明,所以还是猜测。欧拉说:虽然我无法证明,但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不远处的我们面前闪耀着耀眼的光彩。.....”陈景润瞪着眼睛,全神贯注。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业余时间,他喜欢去图书馆。他不仅读了中学的辅导书,还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大学的数学和物理课程的教材。因此,他得到了“书虫”的绰号。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引起了陈景润的兴趣和他的勤奋,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不是乱来的。”

3.“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七岁时,小高斯上了小学。这位老师名叫布特纳,是当地有名的“数学家”。这个来自城市的年轻老师,一直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傻逼,他们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又对孩子们发脾气了,然后在黑板上写了一长串公式:81297+81495+81693+…+100701+65438。

“哇!加起来有多少个数字?怎么算?”同学们吓得越紧张越想不出怎么算。

Butner很自豪。他知道最后一个数是100,比前一个数大了198。即使这些淘气的学生整个上午都乖乖地做计算,他们也不会算出结果。

没想到不一会儿,高笑斯拿着一块写着答案的小石板走过来说:“老师,我已经算完了。”布特纳头也没抬,生气地说:“去,别胡闹。谁要是想乱写数字穿越,一定要小心!”说完,挥了挥锤拳。

但小高斯坚持不走,说:“老师,我不是闹着玩的。”并将小石板轻轻放在平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答案。

原来,小高斯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一个地做加法,而是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发现规律。他发现一个头一个尾两个数之和是182196,50的和182196可以通过乘法快速计算出来。

小高斯不可思议的数学天赋让布特纳既佩服又愧疚。从此,他再也看不起穷人家的孩子。他给小高斯买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习数学。

一位数学家的墓志铭

有些数学家生前致力于数学,死后在墓碑上刻上代表其一生成就的符号。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还在主曰:“勿破我圆”。),人们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圆柱内刻球的图形,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是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发现正七边形的规则做法后,放弃了研究文学的初衷。

并投身于数学,甚至对数学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甚至在他的遗嘱中,他建议建造一个以正17面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的德国数学家鲁道夫,一生都在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35位,后来被称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把这个数字刻在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克·伯努利(Jacques Bernoulli)生前研究过螺旋(被称为生命之线)。他死后,在墓碑上,

上面刻着对数螺线,碑文还写着:“虽然我变了,但我和以前一样。”这是一句双关语,不仅描述了螺旋性质,也象征了他对数学的热爱。

?4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苏的故事。

苏于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里穷,但父母省吃俭用,为了供他上学不得不拼命干活。当他上初中的时候,他对数学不感兴趣。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会懂。可以衡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是苏初三的时候,他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学读书。杨老师教数学,他刚从东京留学回来。第一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其船造炮,获取利益,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工业,救亡图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他大量引用并描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国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为了发展科学,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我不知道苏一生上过多少课,但这一课永远不会忘记。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触动了他,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为了拯救中国苦难的人民;读书不仅仅是为个人寻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生。这一夜,苏翻来覆去,一夜未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读书不忘救国”的座右铭。迷上了数学,无论是隆冬酷暑,还是霜降雪夜,苏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计算,四年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也就是当时的省十中)还珍藏着一本苏的几何练习本,是用毛笔写的,做工精细。高中毕业时,苏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工业学校,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较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同时撰写论文30余篇,在微分几何方面成绩斐然,并于1931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一直是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的讲师。正当一所日本大学准备高薪聘请他为副教授时,苏决定回到中国,到养育他的祖先那里教书。浙江大学教授回到苏后,生活非常艰苦。面对困难,苏的回答是,“苦难不算什么,我愿意,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这是一条爱国光明的路!”

这是老一辈数学家的爱国之心。

6.从小立志科学救国-熊清来的故事。

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县人,中国近代数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熊庆来的父亲熊郭栋精通儒学,但他更喜欢新学。他很开明,对熊清来影响很大。少年时期,熊清来经常从父亲那里听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这在熊清来的童年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1907年,熊清来考入昆明云南方言学校,不久升入云南高等教育学校。当时满清王朝日薄西山,各地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反捐、反税、罢课、罢市、兵变遍布全国,清政府陷入了一场风波。熊清来因参加“收回采矿权”的反法、反清示威活动,被学校处分。熊庆来,以真实的生活和奋斗而得名,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掌握科学,科学才能使国家富强。

1913,熊清来去欧洲留学。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从比利时经荷兰和英国转移到法国巴黎。在过去的8年里,他先后获得了高等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的证书,并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28岁的熊庆来回到中国,一心要把他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1949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利用熊清来赴巴黎参加国际会议之机,解散了12年熊清来苦心经营的云南大学。年近六旬的熊清来,带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觉,决定留在法国继续函数论的研究。

"...祖国欢迎你,人民欢迎你!欢迎你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1957年4月,周总理给熊庆来写信,动员他回国。同年6月,熊庆来完成函数论专著后,毅然出发,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表示愿意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致力于祖国的学术建设。回国后的7年里,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近20篇世界一流的数学论文。它还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一批数学人才,为祖国争光,显示了这位70岁老人热爱祖国的童心。

1969年,一代宗师、数学家熊庆来先生逝世。临死前还说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