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改革30年600字作文

三十年,三十年,风雨苍桑,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出生于1962。说起这30年,真的有太多的话要说。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

服装的变化

那是1967的冬天。奶奶用全家的布票给爸爸做了一条棉裤,做得太肥了。她自己改的太薄了,只好给他买布做。奶奶说:“别怪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快过年了,家里没有钱和布票。奶奶把我们三个孩子的衣服脱了,买了一袋染料,在大铁锅里染好,翻过来缝上。

“我们也有新衣服穿了!”孩子们很开心。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很多套棉质的秋衣秋裤,而我是1980上了大学才穿上秋衣秋裤的。在此之前,我穿的毛衣和裤子都是我摘掉妈妈单位发的劳动手套后手工编织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奶奶把旧毛衣扯下来,给我织了一条围巾。羊毛太旧了。是我奶奶在小编的时候织的。直到上了大学,家里才给我买了一斤半的化纤毛线织毛衣。可能我年轻的时候穿够了黑蓝灰。这几年买了十几件毛衣,红的绿的黄的,五颜六色的。服装不仅仅是为了遮体御寒,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象征。不是吗?不说别的,就连人们的背包都在诉说着文明意识的复苏和成长。以前男女老少都喜欢草绿色的挎包。现在,看看那些小袋子,也很迷人。圆角柔和温婉,长方形大方简约庄重。

衣服帽子首饰背包都在说话。不是吗?你是一个第一次恋爱的女生,穿着浅碎花的裙子,背着红色的包。你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是不用你的言语传达给别人的。在一个制作精良的黑色袋子里,东西摆放的井井有条,足以证明你是一个严谨的人。改革开放初期,谁要是穿了一条喇叭口的裤子,都会感到惊讶和厌恶。现在走在街上,你会看到,冬天的时候,女孩子们会穿一双靴子,紧身毛裤,羊毛短裙,男女老少都穿,或优雅或俏丽,不会有怪异的眼神,只有赞美和互相学习。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服饰自然会变得丰富多彩。

饮食的变化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人天天为吃饭发愁:“唉,这个月吃不饱。”我们家每人每月供应粮食14公斤,其中60%是粗粮。我们在成长,那时候学校几乎每天都在农村和工厂组织劳动。从十三岁开始,我有时候一个月吃二十多斤粮食。奶奶的灵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银卷,红薯面卷成饼,就是洋槐花和苜蓿也可以做成菜饼吃。想想老人真的不容易!现在我们可以在超市买到馒头、面条和各种蔬菜的半成品。那时候一切都要从原材料做起。我经常和老人一起去郊区的磨坊把高粱米和玉米磨成面条。烹饪需要火。在县城里,那是一个柴火灶。放学后,我和妹妹也像农村孩子一样去地里捡柴火。我们做了饭,弄得满屋子都是烟,爱干净的姑娘媳妇我们也没办法。后来搬到城里,就烧煤球。房间里的烟很慢。开炉子没20分钟,火根本上不去。再担心也没用。春节快到了,家人更加担心。他们只有一斤肉,半斤糖,半斤花生,一斤带鱼。他们也应该偿还从别人那里借的钱和米。当时每家每户冬天都要买3500斤大白菜,一户人家一个冬天就有白菜、胡萝卜、咸菜、土豆。快过年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在饺子里吃顿饭了。

现在,我有时会“担心”家里的食物,不是因为吃不饱,而是因为颜色品种太多,吃腻了好吃的东西。每天我都问老公和儿子:“你想吃什么?”我不知道。这取决于你。”这让我担心起来:“你今天想吃什么,昨天吃的虾和烤茄子?做一份米粉蒸肉?”“这个星期你最好不要跟我谈肉,好吗?我害怕吃东西。“我儿子说的,我只好上网查最新的菜谱。

住所的变化

2006年,我家终于搬进了110平米的新楼,大客厅,大厨房,大落地窗,天然气。一年四季都有热水,浴室里有个大浴缸,可以躺着洗澡。就像小时候在公共澡堂洗澡,人家洗大池子就像去包饺子。水变黑了,厚厚的脏泥浮在上面。

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往事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播放。在我十岁之前,家里一直是租房子住,经常搬家。还好东西不多,两辆平板车就解决了。上世纪60年代,我家5口人住在一个农民的柴房里,只有12平米。他们吃喝耶戈都在里面,就着一个土炕,睡奶奶、妈妈和我们三个孩子。奶奶爱干净,爱漂亮。她几乎每天都用脸盆洗搓衣服床单,一次洗一大盆。但不管你怎么洗,在那个房间里,煤炉就在睡觉的土炕旁边。你怎么能爱烟雾和灰烬呢?你能做什么?刚出生的小弟弟穿着热沙裤睡觉,炕上铺着沙子。上世纪70年代,我家从县城搬到沧州市区,父亲的办公室分了两间平房,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父母带着弟弟住一个房间,妹妹住在餐厅和客厅的外间。我和奶奶只好住在抬不起头的厨房里。为了做饭,我们不得不在小院子里建一个小土房。现在我们三兄妹都成了家,买了几百平米的大房子。寝室是寝室餐厅,还有书房。小区四季有花,绿草如茵。我父母的房子位置和设计都是最好的。他们一辈子都很勤劳,但是买房子的时候却要买这里最贵的。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隐私”这个词。住在综合体,一家三代住一套房子,怎么谈隐私?活的文明呢?

线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离县城60里的农村。记得第一次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父母借了两辆自行车,把我和妹妹放在两个竹篮里,绑在自行车的后车架上。我父母骑车回老家了。后来县城里有了大货车改装的公交车,我们就很少“坐”了(其实是车站,车上没有座位),因为一个人的父母舍不得。

远行是一件很重要也很困难的事情。大学第一年回家没赶上夜车。换了第二天的公交车后,我在候车室站了一夜。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有多拥挤?你的脚麻木了。把它们举起来,休息一下。当你放下它们,就没有空间了。现在要去石家庄,天津,北京出差。我可以坐早班车当天往返,因为火车在提速,车也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我们市到石家庄到北京开车要三个小时,到天津只要一个半小时。哥哥姐姐都开上了自己的车,老婆也想买车。我不以为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觉得我们都在市区上班,骑自行车才10多分钟。如果我们买了一辆车,我们应该有一个地方来放置它,维护它,消耗大量的汽油。我认为我们国家不应该鼓励汽车。654.38+0.3亿人口,2.8亿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车。将修建多少条高速公路?车库呢?停车场呢?空气污染呢?占几亿亩农田够吗?所以我就是不提倡买家用车。走路骑电动自行车挺好的。有什么事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打车,因为打车的成本比拥有一辆车要少很多。为什么不坐出租车呢?一向节俭的父母也是一年安排一两次旅行。谁知道现在交通这么方便?”秋天的庐山特别美”,他们今年准备去庐山玩。

生活在甜蜜日子里的人喜欢花!不忘先烈,不忘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珍惜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积极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