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史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经学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袁世凯倒台后,范元廉出任教育总长,他表示将认真执行元年公布的教育方针。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了1915颁布的《教育大纲》。5438年6月+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中小学令实施细则》,删除“读经”及相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查会否决了将儒家学说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宪法草案中“国民教育应以儒家之道为基础”的条款。学校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工作,增加实践性和专业性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B)确立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伦理道德的同时,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的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应该是同学。按照1912设定的学制,小学只允许男女生。到1915,袁世凯出版《今日国学》,小学一二年级只允许男女生上课,三年级以后男女生只能在一个学校,不能在一个班。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由于民主思想的影响,教育中的男女平权问题逐渐得到解决。1917 10在中华全国教育协会联合会第三次会议上,向教育部提出了促进女子教育的提案,要求设立女子高等小学和女子中学。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考虑各省区的当地情况,处理了全国教育协会联合会“请促进妇女教育”一案。1920暑假期间,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师范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1921年后,所有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生。虽然中学实行男女生相对较慢,但一些相对先进的中学,如广东省立中学、北师大附中等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的办法,甚至是在同一个班级。这些措施虽然离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相差甚远,但却极大地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男女在教育上不平等的状况,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
(3)学校教学使用普通话和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民族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社会文学等新文学,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普通话教材和课外读物。因此,教育工作者强烈要求学校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白话文。1917 10在全国教育协会联合会年会上,为了统一语言,决定推广音标,要求教育部尽快制定普通话的标准,并尽量向各省区推广音标,以便为将来小学改讲普通话做准备。1918 165438+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拼音方案。当时在北京,蔡元培等人创办的孔德学校,自己编了普通话读本,江苏省采用“学校用普通话教学的案例”,开始使用普通话教材。中华书局出版的新教材也用了一些白话文。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在1920中明确宣布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废除旧时代编写的所有文言文教材,改为语体文,直至1922。中学各科教材在体例上逐渐适应,高校教材也采用体例。这样,大学、中学、小学的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大学重组
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后,开始对北大进行改革。他提出了包括隆重仪式、吸引众多家庭、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邀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改革预科,调整专业,改科制为系制;改年级制为选课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成立理事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议,鼓励科学研究;一是招收女生,实行男女生;用白话讲义帮助学生办刊物,成立各种社团。这些改革活跃了北大的思想,改变了他的面貌。北大改制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响应,在北京专门学校以上校长会议上决定了一些做法要遵循。从那以后,大学逐渐沿袭了北大的体制。
各种教育思想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鼓舞下,教育思想也十分活跃,出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各种进步的教育思想,成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5在美国成立,1918迁回中国的中国科学社,1915由各省教育会和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表组成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由国内教育行业知名人士发起的“中国职业教育学会”,1921由实际教育研究所、新教育所、新教育主编所合并的“中国教育改良学会”,1923“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这些教育团体从不同方面开展教育改革运动,改革了1922的学制。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学改革实验
(一)飞行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
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分别是测量学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方法。起源于欧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1918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任俞子怡编著《毛笔字考》,是我国编著该考的开端。1920,廖世成和陈鹤琴申请参加南师大学生智力测验。65438-0922,美国哥大教育心理学教授麦科尔来华,与东南大学、北师大师生合作编制了约30种智力与教育测验。后来,卢志伟修订了法国比奈-西蒙量表,包括65项测验。与此同时,中国各地举行了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实验。1923,中国教育改良学会在社会上成立了“实施教育心理测验研讨会”。1928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成立测试部,江西省教育厅成立江西省儿童智力测试局,在南昌、九江等地举办测试。1931年6月,“中国检测学会”成立,并出版了《检测杂志》,但因“经费少”[1]工作无法如期完成。后来这方面的活动,除了师范大学的“教育测试与统计”,在30年代已经萧条。
(二)实施设计教学方法和实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法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教育哲学系系主任柯·曲波首创,并于1917引入中国。1921全国教育学会联合会通过“实施小学设计教学法案”决议。1927中国教育改良学会邀请设计教学法中心人物柯访华,在沪、京等地讲学,大力介绍设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一度相当流行。当时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无师的“作业中心大单元教学”和有师的“各科设计型教学法”。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伯克·赫斯特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从1922开始,我国开始引进道尔顿制。最早实验道尔顿制的是上海芜湖中学,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据统计,到1925,全国有57所中小学试行了这种方法。伯克赫斯特于1925年来华讲学,扩大了道尔顿制的影响。
1931年,美国教育家华来华,引进了维纳特卡体系,这是一种混合了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的教学体系。它是在陈鹤琴主持下在当时的工业部小学试行的,对一些学校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变教学方法为教学手段
晚清以来,学校教学方法问题一直被称为“教法”。陶行知在南京师范大学最早提出变教法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王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学方法必须以学习方法为基础。老师应该是教和学同时进行,而不是卖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卖一辈子。陶行知的观点后来在杜威教学观的基础上发展为“教学一体化”。但是,他当时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规律和科学概念,比“讲授法”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本质,因此被教育界所接受。此后,该教学法更名为“教学法”。
此外,此时一些学校也开展了各科教学方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都成立了特殊小学,明确规定他们的任务是实验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实验都是零敲碎打,收效不大。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A)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的农村改良实验区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率先提出农村教育分区实验。1925年8月,黄炎培提出了“山西农村职业教育试点计划”,随后职教社提出了“农村提升试点计划”。目的是:“用教育的力量改善农村地区的普遍生活,从而奠定社会创新的基础。”在列出的2I项目中,第一项是“研究和改进耕作方法,并进行试验和有效的耕作方法”。二是“提高流程效率的研究”。第三,“实行义务教育,今天所有读书的孩子,不分男女,尽量让他们上学。”第四,“平民教育应给年长的学者”[2]。7月,1926,沪宁线昆山徐公桥作为第一个试点地区。方式是在徐公桥成立农村改良会,分为总务、建设、农学、教育、卫生、娱乐、宣传七个部门。试用期为6年。实验始于1928,主要任务有:建立农学试验田,设立农具和农产品陈列室,发放改良种子,组织信用合作社,低息贷款给农民,建立公共诊所;教育方面,4所公立小学,2所私立小学,2个流动教室,夜校(教材为《农民千字课》,讲授农民常识、公民知识、农村信条),并设立阅览室,设立座右铭板,举办露天扫盲和讲座。1934测试完毕,移交地方处理。
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在镇江徐晃、吴县善仁桥和上海郊区开办了农村改善实验区。为了培养从事乡村建设的人才,职教社在徐公桥设立了车间。1933年秋,在上海以西清河泾开设乡村服务专修课,在浙江余姚县朱家桥创办“浙江朱家桥乡村改良实验学校”。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想通过农村改良来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这当然是改良主义的幻想。而职教社农村改良区把发展生产和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采取“富政富教”的政策,这是其独特之处。
(二)陶行知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程团。
1926年,陶行知为中国教育改革学会起草了《改造乡村教育宣言》,提出:“我们的新使命是招募一百万同志,创造一百万学校,改造一百万乡村”,“共同创造中华民国伟大的新生活”[3]。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陶行知于1927创办了晓庄中心小学和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9年3月更名为晓庄学校。
1932年,陶行知起草了《关于农村工程兵实验初步方案的说明》,提出工程兵要把车间、学校、社会融为一体;实施六大训练,即:一般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生活训练。同年,他在上海和宝山之间组织了一个山海工程团。山海工程组包括青年工程组(青年夜校后改为共和茶园)、儿童工程组(儿童扫盲班)、妇女工程组、棉花工程组、养鱼工程组和山海木工场。儿童工程兵采用小先生,组织校外儿童,采用教大教小的方式,称为自动化工程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陶行知的《老少边穷千字教程》。此外,工程组还为鱼塘修路筑堤,成立了由红庙信用社经营的合作社。1937年,因抗日战争,实验停止。
虽然陶行知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倡导和实验,提出了六大训练,但实际上他的重点是普及识字教育。晓庄师范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学校。此后,中国各省都建立了乡村师范学校。
(3)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
1926 10“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作为实验区。1930年,“平教”总会建立了县实验区,系统地提出了对乡村教育的看法。针对我国农村农民愚昧、贫穷、软弱、自私的问题,提倡实施文艺、民生、健康、公民四大教育,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1932年,严为蒋介石起草了县政府改革计划。1933年,河北省政府将定县作为县政府建设实验区,在定县设立县政府建设研究院。“平教会”实验部主任兼任县政府建筑研究所实验部主任、定县县长。“扁平化教会”还在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开展了扁平化教育实验,取得了不少成效。
(四)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只有一个“伦理本位、职业不同”的社会。伦理关系是人类的“自然基本关系”,农村是伦理社会的基础。因此,他提出了从农村改造社会的“乡治”思想。这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式是“乡村运动员”利用乡村农业学校,通过政教合一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精神修养、防身术训练和生产知识的教育。
1929年,河南省政府决定在河南辉县成立“河南村治学院”,梁漱溟任教务长,乡村组织培训;培训和乡村教师部门培训基层政权人员和乡村教育工作者。1931在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山东邹平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培训农村服务人员,实施乡村建设为试点地区。1933年3月,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两县定为县政府建设和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两县政府合并。县政府下达办学公文,组织各区乡村学校管理委员会,设置乡村学校。农村农业学校分为初中和高中,对象包括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和妇女。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乡村学校的共同课程,如识字、音乐、灵言等;第二类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课程,如防身组织、防身训练及相关制作技术等。
(五)戴的“民生导向教育实验”
戴是“民生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针对当时中国的贫穷愚昧,他主张“救国先救贫,教民先教富”,把发展和改善民生作为民生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归宿。从1933开始,太、第二次读书运动促进会、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先后在湘西农村和重庆市巴县开展了十余年的民生教育实验。基本做法是:以“上海西部第二乡村读书会”和八仙“中国民生建设实验所”为实验机构;以一切工农为教育对象;以发展民生的经济活动为经,以写作、公民、休闲、自卫、救国的教育活动为纬;实行“经济编组”、“混合教育”、“就地教学”、“全年教学”等教育组织制度;采取互教互学、自学、自学、巡回教学、综合教学;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学习与工作兼顾,提高工农文化素质,培养农村建设实用人才。民生主义教育实验适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及其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看这是不是你需要的。
不存在的共和国:1912-1937
/中文/zhuan ti/2005 xdh/810978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