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真实历史结局

1.历史上真正的梁山好汉最后都是怎么死的?《水浒传》中有一百个单、八将,大部分是艺术创作产生的人物。但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宋江、杨志、宋武、关胜、史进等人,都是可以考证的真人。

宋江。关于宋江,很多史书和文人笔记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历史记载,宋江起兵打仗后,“河北戏贼宋江,行事如暴君。”宋江的部队是周知的张叔夜在今天的江苏淮安楚州设计投降的。当时有诗说:“大书黄纸飞来,三十六人相拜。”据知,宋江手下的36个头领全部编入了宋军,后来宋江和手下随宋军南征方腊,方腊平定后不久,宋江就死了。

杨志在《三朝北盟编》中,杨志被称为“诏安巨寇”,他的麾下是陕西著名的种子老师道,也就是鲁达的老大。在寿阳郡“攻贼马杀其附近头领,上崖谷,死了许多人”,立下战功。此后事迹不详,有可能死于太原附近。因为他的“巨匪”身份不被文人喜欢,所以没能留下太多的记载。

宋武。据清代《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记载,宋武原本是一名游走江湖的艺人。杭州知府高铨见他武功高强,便任命他为京师都督,不久因其功勋被提升为管辖,成为高铨的心腹。后来,高铨受到了不实的奉承,被革职,宋武也受到牵连,被逐出衙门。继任知府蔡琰是大汉奸蔡京之子,在杭滥政害民,称蔡琰为“蔡虎”。宋武因民怨杀了蔡虎,宋武也被当场抓住,受到严惩,死在狱中。杭城“以德服人,葬于杭州西陵桥旁”,后人立碑“宋之墓”。

关胜。据记载,他是北宋末年济南城的守备司令。因为他不愿意和济南知府刘玉一起投降金朝,被刘玉设计杀害。据《晋书·刘诗传》记载,晋军将懒洋洋地进攻济南。玄德曰:“济南大侠屡战不出,杀了关,得胜而归。”《宋史·刘禹传》也记载,建炎二年(1128)正月,“禹罚前怒,后畜谋反,杀至关胜,引民降金。”由此可见,关胜与刘玉之间的私仇由来已久,而刘玉在金军南下之际趁机杀了他泄愤。明末人写的《殷琦》说:“晋人虽薄于济南,但勇武近胜,善使大刀,屡陷鲁阵。而晋人贿赂了,答应了齐国皇帝,打了胜仗,必然比西郊好,被发配到鲁营。他拼命不投降,骂贼见杀人,看自己。”记录已经沾染了小说的味道,应该是对文学形象的历史眷恋。

史进说南宋初期汉中起义领袖史宾。据史料记载,史宾早年担任宋江的部将,后来随宋江下宋。靖康二年(1127)七月,在今陕西略阳反叛宋朝,卫戍司令弃城而逃。史宾据星州称帝。松石屈段传骂他是戏贼,攻打四川剑门关,退守星州。次年攻陕西汉中兴远府,回关中攻陕西xi长安。11月,被宋将军吴军击败,在杜明镇被吴军俘虏并杀害。据《三朝北盟》记载,吴军以“年中”最残酷的刑罚杀死了史宾,可见其给统治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极大的仇恨。

2.《水浒传》的结局为什么这么悲剧?嘻嘻,我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你吧~水浒传悲剧结局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潮流。当时人们(包括作者)的忠义观直接导致作者带着一定的忠义思想来写这部小说。

(1)从历史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经典名著应该持有历史的态度。水浒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甚至叫忠义传。当作者以“忠”为武器批判这个无情的世界时,却无力扭转传统道德,这让甘昆感到巨大的痛苦和悲哀。

由此,“忠义”这一批判武器本身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惠宗传》、《张叔夜传》等《宋史》中均有提及,惠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奔齐魏”,“转十郡,故官兵不败”,这是后来张叔夜设计的。

北宋末年,腐败的朝廷无力抵御外敌入侵,“忠义军”四处涌动,朝廷不得不颁布忠义巡抚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需要史家仔细讨论,但作为“街谈巷议”在民间流传,越来越深地沾染了“忠义”的色彩。

龚楷《宋江三十六赞》称宋江“非伪王,乃胡”。《大宋宣和遗志》中“宋江帅”等三十六人,都是“忠义不作恶”的英雄。

在元代的《水浒戏》中,宋江一般被描写成与方腊等人不同的人:“那么我国水浒上的宋江一定比源洞里的方腊更好”[1],在忠义堂的杏黄旗边上,写着“为尽天职”、“我在水浒上是何等忠义之士”[2]。《水浒传》作者就是沿着这种长期的思维模式写的忠义传记。

其次,明朝宦官专权的黑暗腐朽统治,党争不断,忠义之德屡遭迫害,让人期待一批具有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诞生,来洗涤这个污秽的世界。于是宋江“生在梁山泊,心在朝廷之上,一心拉拢国家,报效国家”。即使最后中毒,也是大义凛然的英雄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绿林中的英雄主义和忠诚,构成了对英雄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出由于城市居民和游民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封建礼教悄然转变为自我意识,而这种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水浒传》。

(2)人物外貌的设定为整本书奠定了忠诚的基调。曾经有人指出,最早的《水浒传》应该只包含晁盖和宋江的故事,就像宋宣和的遗作,杨志一开始卖刀,后面智取生辰纲。晁盖和宋江早已早早现身。《水浒传》以王锦、鲁、、林冲的故事为开头,这使得该文本非常独特。

这样的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奇怪的是,第一个出现在《水浒传》中的人并不是百人单打的成员,而是王锦。

这个王锦和林冲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也是东京80万皇军的主帅,也受到过高俅的迫害。但它没有落草,没有逆天,没有乱来,而是“私自去了延安府。"

为什么要去延安地区?小说说得很清楚:第一,“有用人之所,足以安身”;第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时,足以安身。”王锦一再强调,去延安府的原因是为了镇守边庭,这与梁山好汉讨宠破辽的意图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小说一开始就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如果一个英雄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免当权,找到自己的位置报效国家,而不是奋起反抗。高俅赶走王锦后,又逼林冲造反,以示“自上而下弄乱”。

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计划迫害林冲之前,小说就讲了鲁的故事。鲁最突出的性格是焦虑和奔放。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杀了镇关西,在五台山大闹一场。

为了救林冲,赢了最多的高俅,最后无处容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的落草与林冲的落草是不同的。他的落草有一种“做事当英雄”的味道,小说一定要歌颂他“禅杖开险路,刀枪停,非义之人尽杀”的英雄豪气。

一本大书,从、史进、鲁的故事开始,强调对边疆的功勋和对忠诚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已经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3)宋江是《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而这一思想的最大负荷就是宋江这个作者用尽全力塑造的人物。

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的领袖,他亲自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朝的心腹大患。

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投身于叛乱,却始终不忘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最后亲手葬送了起义。“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诚”让他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整个义军的悲剧。在作者笔下,忠义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分三个阶段解读了宋江的人生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逃离江湖,成为亡命之徒的时期;第三,拉拢之后。

3.历史上的水浒传是真的吗?不,只有几个字是真的。比如宋江和宋武真的是历史人物,宋武打虎的故事也是真的。

据史家考证,宋代惠宗宣和年间,确实有宋江率领的阿良山伯起义,但不像《水浒传》里写的108将领,没有那么多生动、戏剧性的场面。

扩展数据:

《水浒传》的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好汉的故事广为流传。当时画家、文学家龚凯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序》说: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已传遍大街小巷;画家也为他们写画和阴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代的《宣和遗事》,重点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结伙抢生辰纲、宋江杀以及林冲、jy、和鲁等主要人物。

施耐庵对《水浒传》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在撰写《水浒传》的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民众的观点,这是《水浒传》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