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潮剧
历史的发展
潮剧历史悠久,是元末明初南戏的最后一声。明朝中叶以前,潮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唱腔和完整的戏剧表演形式。当时,它也被称为“潮调”、“阴超戏”和“潮州白字戏”,用潮州话演唱。
南宋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戏曲,史称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方杂剧更加繁荣,流传全国。南戏最迟在明初传入潮州。(1547)潮州府志记载了郑德时期的“潮州府俗剧”,可见明代戏剧活动蔚然成风。
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南戏逐渐本土化。明清时期益阳戏、昆山戏、西秦戏、外江戏流入潮州,潮剧融合了彝、昆、梆、宋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演唱、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清初,潮剧被称为“春潮雅调”和潮剧。春潮雅调因音乐唱腔而得名;潮剧因其地域而闻名。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广东潮州的潮腔相互吸收融合。1566年,“潮泉二号”合刻的《李京记》进一步发展,成为“春潮雅调”。潮泉两腔的融合也受到了葛阳和昆山的影响。全潮雅调是曲牌的组合,特点是“其歌轻柔,闽桂半面”。南北戏是潮剧的起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地方特色,所以被形容为“南音地方风”。根据康雍和乾隆年间的文献记载,潮剧是由管弦乐和锣鼓伴奏的。
清初潮剧演出频繁,有戏棚演出,也有庙堂戏台演出,还有花园戏台演出。杨炼也有一个剧院,包括一个剧院大厅,一个观景台和一个剧团人员宿舍。
清代中期,地方剧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以板块变化为主体的剧种逐渐取代曲牌组合的剧种,成为主流。外省的剧团聚集在广州。潮州虽然处于一隅,但也受到了各种曲调的影响。乾嘉、道光年间,西秦戏、外江戏流入并逐渐生根。潮剧也开始借鉴板式的灵活唱法,在曲牌唱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化。
从鸦片战争1840(道光二十年)到辛亥革命1911这70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政局的变化对潮剧产生了影响。各种艺术品种相互借鉴,潮剧吸收了尹正、西秦、外江的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和大锣大鼓中汲取养料,在戏曲内容和音乐表现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称谓有阴超戏、白字戏、地方班等,并开始使用潮剧一词。潮剧用的是地方方言,妇孺也容易听懂,所以越来越兴盛,戏班数量也大大增加。新剧数量增加,内容扩大。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张古风借妻》、《三影》、《五台》等。,新编著的时事剧、时尚剧有《林则徐》、《滴水》、《女中豪杰》(印度的寻亲)。新剧目推动了表演的丰富,在丑、生、旦等领域都有创新。音乐唱法的变化更为明显,以曲牌为基础,融合各种戏曲,但唱法仍以柔和为主,少有激越的音调。在舞台艺术上,用刺绣窗帘代替竹帘;时装刺绣开始用于服饰,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成为时尚。清末,许多潮剧团还在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演出,如暹罗。
从1919的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几年间,潮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海外形成了以曼谷为首的潮剧中心,从曼谷到暹罗、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纵横交错,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音乐剧唱腔形成曲牌与换板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演出场所从庙会舞台进入剧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剧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1950成立潮剧改良协会,开展“换人、换剧、改制”改革工作。剧团主动停演低俗低级的老戏,创作编导新戏,如《长城骨头》、《魏长辉》、《破王进京》、《生死恨》等。刘胡兰、王贵和李祥祥也相继被移植和改编。1951,取消了童唱制,烧掉了卖身契,改革班长所有制,招收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新演员陆续涌现。
广东潮剧团成立于1956,同年举办潮剧演员培训班,是潮剧发展的标志。从1955到1957,各县都成立了专业的潮剧团。
1958二月,1958广东潮剧院成立,下设五个演出团体。1957年至1959年两次在北京演出,并在上海、杭州演出,与各剧种接触交流,提高了表演艺术。1960赴柬埔寨、香港演出,扩大了潮剧在海外的影响。1963年至1965年,潮剧出现了一股演出现代戏的热潮,包括《焦》、《海边的潮》、《江姐》等。“文革”结束后,广东潮剧院于1978恢复建制。新创作了《彭湃》、《七日红》等现代剧,恢复了优秀传统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潮汕专业剧团的数量空前增加。还有一些活跃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私人剧团。这些剧团创作和编排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从1979开始,每年都有一到两个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至1989、10期间,潮州剧院及汕头、潮州、揭阳所属剧团共21个,海外演出1000人次。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和发展。
艺术特色
潮剧艺术风格独特,音乐和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融为一体,节目严谨而不死板。潮剧唱腔柔美恬静,抒情优美;语言注重地方特色,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具有文学性,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气息;学生和丹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线分工精细,程序丰富,灵巧灵活,其肢体动作遵循蹲、缩、小的原则;舞台美术采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特色。
潮剧唱腔是曲牌组合和板式变奏的综合体系,有合唱和副歌两种形式,两三个人唱一首歌或结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强。该曲调结合了地方化的南北歌曲、昆曲、彝、梆子、黄卡曲调,以及潮州民间弹词、歌本和小调。潮州话有八音,唱腔台词讲究“含、咬、咽、吐”,形成了潮剧唱腔的地方风格。
潮剧伴奏音乐吸收了民间锣鼓、古诗词音乐、精品音乐、庙会音乐等音乐和表演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演特色。潮剧多保留唐宋以来的古乐,曲调优美,管弦乐、打击乐和谐,善于表现情感的变化。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传统剧目分为巩戏、小巩戏、苏公秀。大龙戏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歌词典雅,曲牌齐全,唱腔缠绵,多用六音五调活泼的音乐。善于表达低沉的气氛和悲伤;罗晓歌剧的剧目多为生活剧,语言生动,有地方舞蹈,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大多是轻快的,反线的。《苏公秀》中的气氛庄重而热烈,大部分剧目都是宫廷诉讼和争斗。
商业学校
潮剧有四大业务:生、旦、纯、丑。每一句台词都要有自己的第一场戏,表演细腻生动。形体作品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写意,注重技巧的展示,其中丑线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盛航
萧声:他们大多扮演浪漫别致的年轻人,戴着项链,唱着二重唱。他们的表演庄重典雅,多为正面人物,如《李京记》中的陈三。
老生:演中老年男子,唱做并重,讲究口和袖的运用,如《开封府》中的王佐。
花生:也被称为丑学生,他们大多扮演行为不端或轻浮的角色,属于小众业务,如《三笑婚姻》中的唐伯虎。
武生:扮演武士或有武艺的年轻人,强调使用武艺,如《杀妻》中的宋武。
丹航
吴山丹:演已婚中青年妇女,多为贤妻良母或贞洁女子,歌手,多为悲剧人物,如井边会中的李三娘。
蓝衫丹:她扮演的是官宦千金小姐或富家小姐,唱做并重,如《李京记》中的黄武娘。
衫裙:扮演富家女或风骚少妇的角色,以身体功夫为主,正面角色如演珊瑚的陆山虎,反面角色如演大叔的潘金莲。
花旦:演一个村姑或大妈,穿着窄袖的衣服,系着一条腰带,多是天真乖巧的喜剧角色,如《苏六娘》中的丫鬟桃花。
老聃:扮演老婆婆和二人转,如《杨玲坡的争论》中的杨玲坡。
吴丹:扮演侠女或江湖女英雄,多为机智大方的正面人物,表演擅长刀枪拳脚。比如《宋武打铺》里的孙二娘。
京杭
根据表演风格,分为武文面和吴武面。
武文棉:注意长袍和蟒蛇的造型,如潘仁美在挑印花。
五五面:也称为草鞋和黑面条,表演以武术为主,如张飞和鲁。
可耻/可耻的行为
丑陋的官服:扮演官方人物和穿官服的多为政府官员或下属官员,如程颐。有正面数字,也有负面数字。表演带来了长袍,眉毛,眼睛和脸,靴子和帽子。
项链丑:多演青壮年男性,多为人品低下的角色,如《活捉张三》中的张三。表演讲究技法的发挥,如袖子、折扇等。,其模仿皮影戏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丑鞋:扮演面相学、老艺术家等游走江湖或市场码头的底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热衷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俱乐部》中的李老三。表演讲究腰腿功,经常有特技。
吴丑:多演一些有武功,心地善良,大方的正面人物,比如“苏典”这一招。表演大多属于南方武术。
老丑和丑角:这两类丑多演老实、善良、风趣的底层人物,如摆渡人、守夜人,以及侍者、店小二等儿童角色。老丑的表现是重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丑女:扮演势利的媒人、夫人、店主、善良风趣的奶妈、农妇等中老年女性。化妆造型表演各有特色,头饰大梳长鬃,穿红鞋头上翘,穿大边内衣,手持葵花扇。多由男演员扮演,动作夸张、粗犷妩媚、滑稽可笑,如《骑驴探亲》中的农村父母,《换偶》中的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