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管理的历史思考

许倬云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夏威夷大学和杜克大学的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徐先生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著作颇丰。从历史看管理,是他关于“历史解释”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历史视野中的管理》一书中,许倬云先生从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现代管理科学,并提出了揭示相关制度和体系演变规律的新观点,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古为今用的大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蕴含的深刻而广泛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企业运营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管理职能的支撑分析”的精辟论述。众所周知,任何管理都涉及四个阶段,即准备计划阶段(政策从哪里开始,谁提出政策的‘建议’)、决策阶段(谁做最后的决定)、执行阶段(谁具体执行政策)和监督考核阶段(看结果如何)。关于这四个阶段,管理有自己的体系。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四个阶段,是一种全新的感受,给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现在结合相关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一、前期策划阶段。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相关制度,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这些成功的制度都体现了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开路”。比如汉代的“廷易”,在朝廷开议鼓励大家发言,发言人忍不住发言,就是一个好办法。唐代也是如此,有大事小事,统治者都会向朝中一般的士人或官员征求意见,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前身。虽然后来的“选士八股”有其弊端,但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是“策”和“论”,其中“策”是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论述。可见古代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开道”的做法。

时至今日,很多大公司都设立了“意见箱”,收集多方意见。公司员工的意见可以直接发送给总经理,这样信息就可以到达甚至被决策者采纳成为政策,保证了公司的良好运转;还有一些公司邀请管理学院、商学院或者特定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从专业角度为公司决策出谋划策,都是很好的做法。(这种做法已经被北京电力公司甚至基层单位采用。)

第二,决策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决策与君权、相权的斗争,即皇帝权力与宰相权力的冲突,是一对常见的矛盾。宰相大致相当于总经理,天皇大致相当于董事长。理论上,天皇(委员长)只关心大事,具体行政工作由首相(总经理)处理。但两者权力的界定和把握,并不像理论表述的那么简单。从历史上看,从宰相职位的设立到宰相职位的废除,以及朝廷、内阁、军部等机构的生存与衰落,都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今天,在现代公司中,董事长是权力的来源,总经理或总裁是权力的具体执行者。他们之间也会有冲突。如何平衡两者的权力,可以从历史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兴衰中找到一些启示。利用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实施阶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执行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公司发展的焦点。正所谓“法无明文不为”,能否达到实施效果,制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成为决策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加强执行力呢?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参考。

从历史上看,历代都比较重视机构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比如明清有六个部,这个一级单位,即执行单位,有一个专职领导和两个副职领导,即一个资政和两个侍郎;每个部有两个队(称为“曹”),一个汉族队和一个满族队。重要的事务不是由尚书一人决定,而是由“曹”开会决定(实现了民主与集权,体现了执行中对权力的监督)。另外,部下面有司局级官员,可以使政策执行层层传递,保证一级对一级负责,避免垄断。

第四,督导评估阶段。

谈到中国古代的考试,我们不能不说张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考试方法”在明清两代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设立了都察院作为检察机关,都察院的负责人叫时宇。包括“六司九秘”在内的所有单位都归时宇管理,督察院每年都进行考核工作。

建立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也是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要成立相应的考核机构,建立一套内部考核机制。培养积极、务实、公正的人力资源团队,负责考核。通过考核,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使公司在运营中具有强大的核心实力和竞争力。

培根在《有文字记录吗?《论读书》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雄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永远不会改变。历史包含“天人之变,古今之变”,这是我们知识的源泉;但是,历史并没有结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来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