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河的历史

回鹘古称灰河、浑河、洛水,《汉书》称治水。浍河发源于于庄乡分水岭山脚下,在宁武县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它在朔州蚂蚁附近向北流动,与发源于左云县新紫堡村的紫苑河汇合,成为桑干河。浍河是宁武县第三大河流,流量仅次于汾河和红河,但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汾河。因为这里是桑干河的上游,也是北京永定河的源头。“贺辉伏流”自古以来就是宁武八景之一。流经羊坊口炮台九牛口时,成为中国唯一的水旱要道。流经其中的拖连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宋代著名的御敌名将杨晔,在陀连台附近的陈家谷殉道。可以说,回鹘的兴衰与桑干河、永定河息息相关,回鹘的历史也是汉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是以其宽广的胸怀,联姻、交易、交流、融合、借鉴,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史;即中原的农耕文化和漠北的游牧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史。所以,回鹘文化神奇、悠久、瑰丽、博大精深。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交流和斗争,残酷的战争在这里上演,无数次针锋相对的谈判在这里进行,人们自发的异族和亲贸易、迁徙和贸易在这里发展。不是三晋母亲河,也是三晋父母河。

清代《朔州志》记载:“浍河南流五十里,出宁武军关,至红亚尔村15里,至塔依村南,经城南至马依,至桑前河,至南河。”

九牛口是指回鹘河流经阳方口后,为连接阳方口炮台和宁武军口以支撑莲花台而在其上修建的九孔桥。桥下的流水和桥上的长城建筑非常壮观,是中国古关上的一大奇观。它体现了我们祖先杰出的建筑技术和高超的智慧。因此,宁武关成为中国唯一的水旱屏障。

(《朔州志》)记载:驼联台在阳方口西山上。《宁武县志》记载:“托罗台在宁武关东。今天,羊坊口西边的高山叫驼莲台(驼罗台)。依托浍河天险,驼连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宁武关出漠北的咽喉。因其背风向阳、开阔易守难攻、泉水潺潺,自古以来就适宜人类活动。这里随处可见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如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陶片等。宋代著名抗敌杨业就死在这附近的陈家谷,使联泰名垂青史。只有太乙河有存在的价值,这条河也显示了它的悲壮。

据林业部编纂的《太行山森林的历史变迁与自然灾害》记载,我国浍河流域曾有茂密的温带夏绿森林,海拔1500m以上的山区有冷杉、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林。从1000米到1500米的山区有侧柏和松属针阔叶混交林。北魏李道元的《水镜注》在描述雁北地区时写道:“山树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落”。辽、元、明时期,浍河流域的森林遭到了大规模的砍伐和破坏。清康熙以后,随着移民等因素,人口增加,森林不断破坏,耕地不断扩大,“山石不足以耕”,森林植被遭到彻底破坏。这就导致了“天险关山忧山沟”和“野地无树无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