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的历史和未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货币有据可查的起源是商汤时期的“铜壳”,而在此之前,夏、商、古、石、陶壳早已开始流通。贝壳从装饰品到货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从使用贝壳开始,中国的货币文明史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该是在殷商和华夏先民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之后。殷商的一些墓葬中出土了铜块,可能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中国经过长期的易货贸易,产生了早期的复制货币。随着地区经济的差异,不同的部落使用不同的早期货币。今天出土的一些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茉莉、鱼、网等,类似于实用器皿但体积较小,有的是小批量出土,出土的墓葬都出现在秦以前的殷商墓葬中。因此,许多古代钱币收藏研究者都把这些器物视为商代早期的货币。
先秦货币
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和东周。由于各个部落(国家)的生活环境不同,其铸币是在经历了一段不确定时期后开始的,是以其主要生产工具为基础的。据考证,主要有四种来源:以刀、斧、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的复制铸造生活在农业地区的另一种类型是铲、布复制铸造逐渐成熟的轨迹。生活在湖中水面多的地区的部落以捕鱼为生,他们的钱币就像图腾、名字、重量等等。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同时期的货币表现为与其文明相适应的方形或圆形货币。这种货币是像纺锤还是像玉,至今还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圆形货币的部落更加文明发达。
秦汉货币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祖先创造并铸造了一种方孔圆形称重硬币,其形状隐含着天地的概念。书写简单,书用大篆,大小不一的半两货币现在俗称先秦半两或战国半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大一统均势体系的基础上,是统一秦和班梁的基础。但很快,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的货币不断失重,变得更轻。
汉刘邦建军之初,自己出钱为军队筹款。钱文采用了秦半良的旧名字。但实际重量只有三铢左右。允许人们制作自己的铸件。所以大部分小篆,轻、淡、小,字浅,都是汉半梁。因为官民铸造的是同一个钱,因时而异,所以品种复杂,不可能全部收齐。由于反复失重半文,信用降低,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家缺钱,于是发行光钱转嫁经济危机。先是下令停止半文铸三铢,同时在国内发行白鹿皮币(价值四十万),发行三种黄金,分别用银和锡铸造。这三种龙、马、龟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汉元开国大典第5年(公元18年)开始铸五铢,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五铢钱持续了近700年至800年。是中国铸造周期最长的货币。留守人数庞大,类别复杂。
纸币是当今世界通用的货币形式,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中国的货币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从原始的贝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流行的布币、刀币、钱、蚁鼻币、方孔币。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纸币——“饺子”。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的“白鹿皮币”和唐宪宗的“飞钱”。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造“三铢钱”和“白金币”(一种用银和锡制成的金币)的同时,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谓“白鹿皮币”,以宫廷的白鹿皮为币材,每枚一平方英尺,四周彩绘。每枚鹿皮币固定价值40万元。由于其价值与皮币的价值相差甚远,“白鹿原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的馈赠,并没有在流通领域使用过,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在唐朝中期。那时候,商人外出做生意要带很多铜钱,很不方便。他们先给政府发凭证,凭证上记录了名额和币数,然后拿着凭证去异地取钱购买商品。这种代金券叫做“飞钱”。“飞钱”本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不干预流通,不行使货币职能,所以不是真正的纸币。北宋四川成都的“交子”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非偶然。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铜币短缺,无法满足流通中的需求。当时四川普遍使用铁钱,由于价值低,重量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时候一个铜币值十个铁币。每千铁币重25斤,中钱13斤。买一块布要2万元,重约500斤,需要汽车搬运。所以客观上存在对轻货币的需求,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国家货币并不统一,有好几个货币区,而且各自为政,并不常见。当时有13路(宋代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铜钱铁钱并用。各货币区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可以防止铜铁货币外流。再加上宋朝政府经常受到辽、夏、金的打击,军费和赔款支出都很大,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各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最初的交子是商人自由发行的。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一种“跨店”,专门为携带巨款的商人做现金存放业务。储户将现金交付给店主,店主将储户存入的现金金额临时填在一个用纸做成的纸卷上,然后返还给储户。储户提取现金时,向店主支付30便士的利息,即支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质券叫做“交子”。此时的“交子”只是一张存取款凭证,而不是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饺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了专门发行和交换“饺子”的饺子商店,并在各地设立了饺子子商店。因为饺子的店主都是信得过的,随时可以拿,而且印刷的“饺子”图案精美,隐为记号,黑红相间,手写的字别人很难伪造,所以“饺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对于商家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处理硬币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以变成现金的“交子”支付货款的情况越来越多。正是在反复流通的过程中,“交子”逐渐具有了信用货币的性质。后来,饺子的店主发现,只使用他们的部分存款不会危及饺子的声誉。于是他们开始印制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流通。这个“交子”已经是造币的象征了,真的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仍然是民间出具的“亲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店主都守法守信。一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店主,恶意欺诈,滥发后闭嘴,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不了其他业务而破产,使发行的“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储户无法取钱时,往往会挑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镇时期(1004-1007),益州周知张勇,整顿娇子店,肃清不法分子,由16名富商独家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政府设立益州交子署,由京朝官员一至二人担任主管,主持交子分发,并“设立纸抄所,以纠正伪造之弊”,严格控制其印刷过程。这就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角子”。比美国(1692)、法国(1716)等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所以也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官角子”发行初期,其形制仿照民间“人伦”,加盖国家国玺,但暂填钱数不一,一般一致为十,并规定了流通范围。宋仁宗,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当我到达宋神宗时,我把它改成了一致和五百种语言。发行额度也有限制,规定每个板块分三年(正好两年)发行,以新换旧。第一交子发行债券1256340,准备金36万(以四川铁钱为钞),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基本上限于四川。后来虽然在陕西、河东流行,但很快就被废除了。
宋徽宗大关元年(1107),宋政府将交子改为尹倩,交子改为尹倩。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用“交子”外,其他道路均改为“尹倩”。大关三年(1109),四川改交子为尹倩。“尹倩”与“交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钱”为单位。“尹倩”有优秀的纸张,印刷,图片和印章。但是,“尹倩”不给纸币,也不允许兑换,所以纸质券的价值一落千丈。到南宋嘉定时,每捆仅值100便士现金。
“交子”的出现方便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金的不足,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成就。此外,交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在印刷和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货币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六次大的演变:
一、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词,大多出自“被”。可见贝类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贝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模仿贝壳。铜壳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造钱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天然货币在中国逐渐退出货币舞台。
第二,从杂乱形状到标准形状的演变
从商代青铜器出现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封建领主一统天下为特征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币、楚币(金、蚁鼻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为天下货币”,规定全国使用秦的圆方孔半文。
圆方孔秦半梁币在全国的流通,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混乱形制向规范形制的重大演变。秦半良钱确定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第三,从地方货币到中央货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后,允许民间私铸钱币。富绅富商和地方势力趁机通过铸劣币获利。文帝时为文帝,“博士邓通亦铸钱夺王。”
丁原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县铸币权,中央统一铸造五铢。从此确定由中央统一管理硬币的铸造和发行,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的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钱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铸币权回归中央政府,对稳定朝代政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从重文书到鲍彤、元宝的演变
自秦汉以来铸造的硬币通常会在钱文明确标明货币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除不同重量的古币,取“开天辟地”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鲍彤”钱。开元鲍彤反对秦汉旧制,而钱文不重视重量,这是中国古代货币从文件重量到鲍彤、元宝的演变。
开元鲍彤币是中国最早的鲍彤币。从此,中国的铜币不再以钱文为标准重量,而是与鲍彤、元宝等相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鲍彤”。
动词 (verb的缩写)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
北宋时期,由于铸币铜材短缺,政府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币,以弥补铜币的不足。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的铸铁钱总重达25斤82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要交130斤铁钱。铁钱太笨重不方便,四川出现了纸币。饺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饺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从手工制造硬币到机器制造钞票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步引进,光绪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制作银、铜币。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作无孔十铜钱。因为厂家暴利,各省纷纷效仿。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手工铸币到机制货币的再进化。
从此,不仅铸钱工艺大变,而且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圆方孔钱也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