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民歌有什么特点?
客家山歌源于民歌,是民歌的一种。民歌自古以来就是普通大众的歌曲,由人民口头创作,口头传唱,不断修改,在民间流传,所以统称为“民歌”。据史料记载,始于先秦(夏商周),中国第一部“诗集”是春秋末期孔子编辑的《诗经》。其中《十五国风》是一首民歌,但当时还没有“民歌”的称谓。直到唐朝我才看到它的名字。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曾出现过“山歌里猿独啼”“当然有山歌,也有村笛”等句子;李益的诗里也有一些句子,比如“山歌闻竹枝”。梅州歌手的“刘三妹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时期。两者证明梅州“客家山歌”盛行正当其时。因此,“刘三妹与秀才唱反调”的传说从未间断。根据对客家源流的考证,客家先民在金代由中原南迁,祖居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就是流行“十五国风”的黄河、长江一带。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正是承袭了《诗经》的“十五国风”,以“赋、比、兴”为主,常用“重章叠句”,尤其是双关、抒情。只是从四句、四字句变成了四句、七字句;然而,修辞手法保持不变。其特点也是“通俗易懂,生动押韵”。客家山歌多为抒情情歌。梅州65438-0986收集的近万首民歌中,情歌约占80%。这也是其传承“十五国风”和“以情歌为主”的见证。当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当地原住民的长期共存,也会吸收各个民族、族群民歌的优点。例如,双关语的使用类似于古代江南的“吴歌”。在民歌形式上,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唱腔、战斗曲等形式的影响。“客家山歌”自唐代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情歌"之外,还有劳动歌、劝诫歌、行业歌、演奏歌、吹嘘歌、玄学歌、拉拉歌、谜语猜调、小调、竹歌等等。各种歌词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四句七字,每一句、两句、四句都是偶数。但各地唱腔不尽相同。仅梅州民歌就有近百种唱腔,其他民间曲调就有200多种。总体来说,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客家风味。其艺术特点是:一、歌词结构严谨;二是押韵要求严格;第三,歌词要形象化;四是用客家话口语;第五,修辞手法多样化,如赋、比、兴,复句,尤其是双关。以上五个方面是客家山歌的基本要求和艺术特征。所以能在中国民歌森林中独树一帜,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客家地区。建国后,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鼓励,梅州客家山歌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从过去在山上偷偷唱,到在公共场合公开唱;活动形式也从独唱、二重唱变成了公开“献殷勤”;它也从民歌发展到山戏,成为一种新的地方戏。1983中秋节期间,梅县地区在梅县举办地区民歌大赛,评选“山歌手”和“优秀山歌手”,并决定将每年的中秋节称为“民歌节”。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客家山歌深受梅州人民的喜爱,具有地方特色。它既包含了中原音乐的魅力,又揭示了岭南本土音乐的特点。大多是高音,节奏自由,民歌风味浓郁,相当有趣。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在我市各县都很流行。每个县的山歌唱法都不一样,一个县的山歌有几种不同的口音。民谣可以由有天赋的山歌歌手用一个基本的调子来唱,并且随着内容的变化,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调也随之变化,即感情立竿见影,歌曲出口,歌曲随编随唱,答案行云流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市各县有特色的民歌:一、梅县民歌:梅县比较有特色的民歌是“松口民歌”。松口民歌曲调丰富,变化多端。男女唱山歌,一般都是唱完歌就转到柔和委婉的山歌上去。兴宁市民歌:兴宁市民歌包括萝岗民歌、石马民歌、水口民歌。特色是石马民歌《新绣荷包两面红》,诙谐幽默,腔板羽调式,演唱特色明显。三、五华县民歌:五华县民歌包括花城民歌、水寨民歌、安流民歌、上善民歌、桥江山民歌、长布民歌等。特色鲜明的是五华长布民歌《石马峰上唱》,音域宽广,结构松散,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4.蕉岭县民歌:蕉岭县民歌包括蕉城民歌、三段山刃民歌、新浦民歌、长潭民歌。特色鲜明的是《龙潭里从宫王背上走出去》这首民歌,具有湖南腔调的特点。它更加抒情优美,表达更多的苦涩,压缩节奏,表达欢快的情绪。大埔县民歌:大埔县民歌包括浦北民歌、三河民歌、茶阳民歌、西河民歌。特色是西河民歌《吾吾吃吃,太甜了》,更加优美抒情,音色明亮,宫中舒展。平原县民歌:平原县民歌如大哲民歌、上山刃民歌、和田民歌、巴特民歌等。特色是山刃民歌《上山刃不能慢摇》,传达劳动情绪,搞笑,有特色。七、丰顺县民歌:丰顺县民歌包括马柱各民歌、盘田民歌、汤坑民歌、冯亮民歌等。,以丰顺县新民歌《心中无树成瘠心》为特色。调音风格欢快可塑,通过移调可以丰富音乐形象。以上是对各县特有民歌的简单介绍。客家山歌的调式以羽调式为主,大致分为:(1)沿江彩区(包括梅县、兴宁、蕉岭、大埔、丰顺沿梅江至涵江);(2)兴平彩区(包括兴宁、平原);(3)五华色彩区;(4)大埔颜色区。其次是以色调为主的丰顺色彩区和大埔色彩区。客家山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偏远地区或邻省都形成了自己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