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历史书的几点建议

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历史书,我自己也喜欢。我的兴趣得益于初中第一个历史老师。有一次上课,她说读诗使人明白,读史是明智的。无心之言,却深深印在心里,从未离开史书。

以前读历史只是漫不经心的读,泛读,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思想来框定。读书不是别的。书读多了,心态自然会发生变化,会下意识地思考读书的意义。

我心目中的质变发生在这一两年。发现看了那么多书,没有总结出几条实用的阅读经验,浪费了太多时间。

天生的浪漫文人,他有一种文人情怀,只是为了读书,只是为了感受字里行间传达的某种精神和某种美。以前读书纯粹是为了情怀,现在是现实和情怀并重。学以致用是学者的使命。

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些阅读心得。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看历史书?你读哪种历史书?怎么看历史书?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人类的活动在过去形成了历史。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统治者读史是为了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不好的教训,调整当前的政策措施,巩固王朝的统治。大多数人读历史的目的太多了,比如考试、兴趣、了解过去、做研究和增加知识量...不管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读历史总是好的。

1.央视有个节目叫百家讲坛,我之前也看过。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给大众讲,大家都喜欢。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历史学家写的书,比如《明朝的事情》、《大秦帝国》、《卑鄙的圣人曹操》等。这些书很受大家欢迎。他们让历史变得有趣,赋予历史情感,不再冰冷。作为业余爱好者,他们可以阅读它。

如果想了解更多,建议看原著和经典二十五史。如果文言文水平允许,应该读文言文原文。阅读原著的一个好处是,你所阅读的历史人物会由你的第一个形象形成,你会解读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然后将自己的所得与他人的理解进行比较,形成思想的碰撞,你的思想会呈现多种视角,这就是所谓的多维度。

2.理性思考。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在《战国策》、《左传》、《春秋》等史书记载之前,它们的笔法都极其简单,对事物的描述也很少包含史家的主观评论和意见。他们努力还原当时的场景,尽量做到客观。我们也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去研究。以前学习的时候文理分科,历史归文科,但是历史的学习恰恰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学严格的逻辑关系。这是早期的错误吗?

大家对历史人物都特别感兴趣,一直忠于他们的故事。人是复杂的,对人物的评价当然是复杂的。评价一个人,要学会把他们放回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中,要记得把人物和事件分开,结合发生的事情和人物的成长经历,做出纯粹的道德评价。

3.在哲学中运用辩证思维。人是复杂的,人做的事情也是复杂的。很多东西,细细品味,都是值得深思的。昨天看了三国志:刘备接受了刘璋的任命,去打张鲁,但是他到了汉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马上攻打张鲁,而是要征服民心。很难说他是为刘章还是为自己赢得了民心。刘备没有患健忘症,忘记了远征的目的。他在为将来在西蜀的存在做准备。这可能与《三国演义》中仁者丈夫的形象不同(这也是要求阅读原文的原因)。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角度。

你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人们通常是善良的,同情弱者。看历史的时候,因果报应会不自觉地带上这种情绪,谴责统治者的残暴,同情无辜者的悲剧。你从统治者的角度试过吗?我们可以站在强者、弱者、中道的立场上看,也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

4.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阅读历史时,我们会犯另一个错误,谈论事物本身。怎么说呢?所以我们才不会联系。一件事,也许错,也许对。如果能把前后的原因联系起来,就能找到这件事的合理性。很多人说秦始皇残暴,太史公的笔太传神,让他一直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嬴政在赵做人质的时候,受尽屈辱,多多少少给这么小的孩子心里蒙上了一些阴影,导致性格缺陷,这很正常。目前,仍有许多人由于童年的阴影而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们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道理是一样的。

5.效率。无论读什么书,最怕的就是关于某个概念的对错之争。对于人和事的评价,100个人有100种看法。遇到人就争是非。如果他们想征服对方,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那他们就是错的。我们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它对你人生的影响和意义是最有效的。至于这种是非之争,毫无意义。饭后开怀大笑可以给生活增添情趣。不要本末倒置,快说,忘了自己读书的初衷。

我看史书的经验目前大概就是这几点,先分享给大家。多读书有益,希望大家多读历史书。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反思。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错误,或者吸取过去的经验,避免以后再次伤害无辜。

?兰?Ze 201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