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湖的历史变迁

丹阳湖,简称,因秦所在的丹阳县而得名。

先秦时为巨泽,古中江流经,即与吴楚沟通“中江出西南(芜湖县),东至洋县(今江苏宜兴县),入海”(《汉书·地理》)。

汉代中江淤塞,湖泊逐渐成型。最大的湖泊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形成了皖南山洪的聚集区,是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长通道。

今天的丹阳、石臼、谷城、南邑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五县的湖圩区,原属古丹阳湖。

丹阳湖的地质构造原是燕山运动晚期断层形成的洼地,属于第四纪淤积。

由于长江及区间洪水携带泥沙淤积,湖泊日益萎缩,出现更多洼地。

中江因淤积排水不畅,丹阳湖夏秋两季汪洋,冬春两季裸露。

随着生牙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军营的兴起,沿湖滩地从零星围垦发展为连片圩区。

丹阳湖始建于三国,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由于多次围垦,古老的丹阳湖变成了丹阳、石臼、古城、南邑四湖。

宋代沿湖有千余处,仅当涂就有“四七二”。

解放初期,丹阳湖面积为184平方公里。

水生植物,如茭白(水稻)、紫背天葵(芡实)、菱角、莲藕、大葱等。,生长在湖滩上,这里也是野鸭、鹅鸡等水禽的栖息地。

汛期鱼类洄游期间,饵料丰富,生长非常快。

沿湖有“天天争金”的说法。

然而,湖滩的一些洼地是蜗牛的巢穴,血吸虫病危害人们的健康。

干部和沿湖群众渴望环湖杀螺。

1966 12 10,中国人民南京军某部报安徽省批准开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称丹阳湖军垦殖场。

这是解放后围垦丹阳湖的开始。

1969洪水在圩区造成重大损失。

湖阳公社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人口多,田地少。同年10月23日,165438+发动劳动力沿劳伟围垦丹阳湖,连续三个冬春奋战,围湖造地47.3平方公里。

1970年冬,高淳县苍溪、胡丹两个公社围垦丹阳湖10.2平方公里(超出华东协定规定的管理范围3平方公里),原称西湖谭薇,现称胜利圩。

1971 ~ 1974、10大龙、新丰等公社联合围垦丹阳湖,建南、北魏,南魏(原名花津湖)面积32.06平方公里,北魏面积21.4平方公里。

圩场靠近大公圩东埂,也是钉螺较多的疫区。

加上零星围垦,丹阳湖* * *围垦134.52平方公里,占湖泊总面积的83%。

围垦后只剩下五谷河等水面,丹阳湖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