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文化太精彩了!
虽然“辛”字在今天的字典里有“辣”的意思,但古人所谓的“辛”味并不是辣椒的味道。古人所谓的刺鼻味,是指姜、葱的刺鼻气味。古人另有“五味”或“五肉”之说,专指五辣;但是中国传统的辣菜里没有辣椒。辣椒的原产地显然不在中国。
美国人类学家乔治·彼得·穆达克(George Peter Mudak)认为,英式辣椒取自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的语言,他们的食物味道浓郁,“尤其是辣椒,用于制作沙特拉的辣酱油或几乎每一种食物的调料。胡椒原产于中南美洲。它原本是印度人最重要的调味品。15世纪末,由西班牙人传到欧洲。
16年底,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明代草花谱记载了一种外来草花,名为“番椒”。1591年,辣椒作为观赏花卉在我国已有引种栽培,但尚未用于饮食。在清朝乾隆年间,辣椒被中国人当作蔬菜食用。据报道,中国最早吃辣椒的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的“峡江人”。
因为辣椒最初来自海外,峡江地区首当其冲,峡江人首先尝试这些新食品也在情理之中。当峡江人对辣椒上瘾的时候,四川人还不知道辣椒是什么。乾隆年间,李华南撰写,其子李编撰的《醒园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反映川菜历史的专门著作。但是,整本书没有使用辣椒的影子。清末嘉庆年间,四川县志开始见到种植花椒的记载。
嘉道年间,川西地区广泛种植辣椒。川西人常说的“海椒”,就像明朝人叫的“番椒”一样,告诉我们它来自异国。嘉庆年间,花椒已作为商品进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流通领域。
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四川省档案馆合编的《青干夹道坝县档案选编》显示,地处川黔交界处的南川盛产辣椒。《道光南川县志》第五卷咸丰元年,“土特产蔬菜”有个“辣椒”的名字,应该是当地人对辣椒的称谓。与南川相邻的贵州遵义地区道光年间,也受到四川人的影响,辣椒被广泛种植。然而,专家得出结论,胡椒不是由陆路而是由海路传入中国的。难怪四川人称之为“海椒”!
清末四川农村广泛种植辣椒,品种相当齐全。据宣彤元年傅崇举编著的《成都概况》记载,成都的农家植物有:大红袍海椒、朝天子海椒、牛子海椒、灯笼海椒、牛角海椒、鸡心海椒。成都四季蔬菜:5月份的青辣椒,6月份的红辣椒和灯笼海椒,7月份的灯笼海椒,8月份的海椒和红海椒。成都的咸菜是用盐水和酒做的,家家都有:鱼辣椒,腌海椒,鱼拌海椒,辣椒酱,豆瓣酱。
外农展示的产品有盐亭县的辣椒、什邡县的大朱砂椒、大红椒、井研县的海椒、南江县的辣椒、璧山县的红辣椒、西昌县的辣椒、金堂县的高树椒、梁山县的蜂蜜椒、新津县的精品红辣椒、内江县的七星海椒、辣酱、豆办、蓬溪县。南部县的牛角红椒,琼州的海椒种子和豆办,温江的豆办和豌豆办,万县的树椒,乐至的牛角海椒,灯笼海椒,五子海椒。
荥经县的花椒籽、双流县的线椒、鸡心椒、梅州的麻辣豆角、麻辣豆角、彭山县的长金条海椒、红豆腐、贺州的海椒、石柱厅的海椒、江北厅的牛角海椒、成都县的海椒籽、泡椒海椒豆角、华阳县的大红椒、海椒。中州海椒,射洪县豆瓣酱,新都县花椒,建州花椒籽灯笼,霸州花椒种,合江县海椒,开县特产,青神县辣椒,海椒籽辣豆,郫县红豆酱,冠县酱椒,西充县花椒,敖东县海椒。
成都的五种产品是:海椒粉和热油海椒。“菜”有266种,其中6种辣椒菜分别是辣海参、酸辣鱿鱼、椒麻鸡片、辣子鸡、辣椒醋鱼、新海椒炒肉丝,仅占2.25%。成都南菜馆的菜价是辣鸡480,辣鱼320,辣海参640,椒麻鸡480。成都的家常菜有113种,其中麻辣的有:川味猪肉、辣椒椒肉、辣子鸡、椒麻鸡、冷肚、杂猪耳朵、冷舌、凉皮片、凉皮、冷大肠头、海椒炒肉* * 165438。清末民初,成都小吃中的麻辣味增多,尤其是青年男女。成都的年轻男女仍然喜欢吃辣。
徐克的《清稗笔记》说:嗜食之人,饮食习惯不同,因为他们还是习惯了。就拿它来说吧,北方人爱吃葱和蒜,云贵湘蜀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清淡,苏人爱吃糖。在四大辣省中,湖南、湖北两省对辣椒的热情最高。“湘鄂情的人一日两餐,喜欢吃辣。他们虽在方丈面前吃饭,却是错误百出。”各地的饮食习惯如此鲜明,应该是从清末民初开始逐渐形成的。虽然四川人爱吃海椒,但川味不是“辣”字。据统计,川菜有3000多种,其中麻辣菜的比例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