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禹详细资料全集
基本介绍中文名:顾祖禹国籍:明末清初国籍:汉族出生地:南直隶常州府巫溪县出生日期:1631去世日期:1692职业:学者代表作品:个人简历、笔记及读史纪要主要作品,从清顺治十六年(1659)他参考了二十一史、 100余种地方志和大量其他文献,并尽力“望城墙、循山河、查道路、问风俗法”和实地评估异同,历时30余年,编成130卷、280卷。 前123卷描述了历代的国家情况(图1),并以明末清初的行政区划,描述了各省、州、县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势、城市集镇、关塞险关、津梁山路等。后六卷描写川与渎之异同,“显九州之脉络”。1卷末描述了划分,“向下看”的意思很明确。附《略图》四卷,包括当时全国总图、各省分图、边疆分图及黄河、航运、水运分图。读史地的总结,重在古今郡县之变,推断山水之趣。是中国演化地理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图2)。晚年参与编纂《大清统一志》。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地理演变的著作,尤其是明代后期。学者们觉得“空谈心性”已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危害,提倡实学。顾曾写过120卷的《天下郡国之病书》,主旨是“服务的质量在今天是可行的,而不只是空话”。《读史地纪要》是对“山川险要易,古今攻防攻取宜,兴衰成败宜”的详细论述。前者侧重于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地理条件与军事的关系。顾祖禹曾在诗中说:“重瞳帐尽皆知,隆庆军亦漫游。”半辈子在西藏旅游是不对的,怎么能谈神坛上的兵呢?“这首诗的浅显意思是,项羽的军队总是有名的(据史书记载,项羽的重瞳指的是项羽),他也可以在刘邦的军队里随便走(刘邦的外号叫龙准公,意思是大鼻子)。可惜我做了半辈子的事都是错的,怎么能纸上谈兵呢?这首诗可以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注脚。附注:288本《清稿》列传如下:顾祖禹,字福初。柔谦精于史学,他说:“明朝统一于攻守攻取,各种山川不明,行隔而失,缘起而不备。“祖禹继承其志,撰读《史记》一百三十卷,专业记载、记录之书皆被批驳。在山川险阻,古今战争成败痕迹上都有详细记载,景点也全部省略。手稿写的时候是二十九岁,写的时候是五十岁。宁都都督魏见之,叹曰:“此书千年无双!"他的书与梅文鼎的《历书》和李庆的《南北史》并称为三大奇书。祖玉和朱比利成了朋友,朱比利死了,祖玉安排了他的葬礼。许命人修改统一之志,并延之于祖禹,祖禹必荐之而乱之。终于回家了。顾祖禹的主要著作《读史地纪要》历时30余年,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这本书。他饱受亡国之痛,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求名利于世。长期生活在“贫与悲”的环境中,为自己的文字担忧,确实难能可贵。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存故国的文献,以便将来为反清复明大业做贡献。他的挚友、江西宁都首府魏对他非常了解,认为他“深谋远虑,深藏于文字文字之外”。他开始写小结的时候,有“饿草永远隔着秋窗蔓延,隐隐空山有哭声”“河底可怜沉甸甸,手心还乐得抚摩金鸥”等诗句,可见他写这本书是带着无限的伤感。《概要》是一部历史地理专著,描述地理沿革和战争情况。它不仅是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史书。因其行文风格,便于查考,也可作为历史地理的参考书。全书一百三十卷,附录《地图概论》四卷,共二百八十余万字。按明末行政区划,详细叙述历史地理沿革,记载史实,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代国家情况,按历史顺序排列,记载了唐虞、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明的国、州、郡、县。第二部分,南北直隶十三省共114个省志,记载了州、县、山、川、鲁、晋、豫、陕、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位置和原因。每个省会都有一个概况介绍,讨论其历史上最重要的点,以使整个省的情况清楚。每一卷的讨论,都来自《纲要》的自我注解。每个政府也模仿这个例子,理论更详细。各县管辖主要山川、关隘、桥梁、驿站、城镇。如直隶(今属北京)密云县,不仅列有密云山、白潭山、雾灵山、九尾岭、白河、潮河、瑶水等主要山川,,还记载了历史上的白潭、尧阳、西溪、安石、乐言、行唐等废弃县,渔阳城以及古北口、石塘灵官等重要场所。他还在每个地名下做了小注,如《唐代弃郡》小注云:“在郡东,今定州属郡。廖智,太祖保吉掠夺定州,打破了唐朝,把它的人民驱赶到北方的坦洲,选择在荒野中生活。凡置十村,仍称行唐县。黄金废料。”又如《渔阳城》,注云:“孔云南十八里郡,秦郡辖之。第二代派左手保卫渔阳,也就是这座城市。”(中华书局卷十一,卷511—517)《川都》第三部,六卷,汇集历代地理书中对山川的记载,“渎与川之异同,揭示九州之脉络”。第四部分,天文学的划分,列举了史籍中关于恒星在不同地方划分的学说。附录《图略》共四卷,有首都各省、边疆乃至海洋的图表,“以示书之脉络。”摘要》可以对都城的情况、山川的险要、战斗防御的事迹、河渠的水利等进行详细的论述。,既考证,又方便使用。其文笔也颇为新颖。比如历代国家级文章,以朝代为经,以地理为纬。北京省情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经纬互持,纵横并用。《总结》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军事地理特征,实战应用的思想贯穿其中。他像父亲一样温和谦虚,为明朝统治者不会乘山河之危,不会吸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而痛心疾首。故此书对山河之险险、古今用兵之宜、战防之成败、景游之成败,作了最详尽的记述,为日后反清复明大业作出贡献。正因为如此,张之洞的书目问答将其列为军事家;梁启超还认为这本书是“一部极有独创性的军事地理学”,“其写作的初衷是为民族复兴所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重庆整编第一版1943,318页)。《纪要》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包括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域的演变,还包括自然地理(如运河的变迁)和经济地理(如粮食、垦荒、马政的变迁)。他研究过历代经济,写过论文,可惜都失传了。好在“大意只错在文章”(《总结。普通案件”)。他虽然没有专门研究经济地理的变迁,但还是为我们研究经济地理提供了很多信息,比如交通的变迁,城市的兴衰,漕运的增减,经济中心的转移等。书中对各省区农业生产特点的简要概述,使我们能够了解历史上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概况。比如他谈到四川省时说:“都说四川土富民强,货壳四溢。从秦汉到南宋,赋税是天下之最。”(《四川一》卷六十六,《中华本》卷三,2853页)至于河流的改道和湖泊的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不仅论述了各省区的这一点,还专门用一章来描述几条重要的河流和贫源。比如他在书中用了两卷(四川读书,125卷,126卷),聚焦黄河。详细描述了河流的起源、流向、变迁和河流灾害。他无情地斥责明朝统治者消极治河、积极保福的错误做法,只求南粮北运,不顾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活。《纪要》的第三个特点是作者严谨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重大错误。比如汉代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最初是为了模拟昆明(今云南大理)洱海的形状而开凿的,但自从晋朝大臣赞误将昆明的滇池当成了《汉书》的洱海之后,1300年来学者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而直到顾祖禹在《纪要》中纠正了这一错误,才理清了汉代长安昆明池与昆明的关系(卷100)可见,《纪要》确实是一部材料丰富、考证详尽、结构严谨的历史地理著作,超越了以往的《元和县志》、《太平全球志》、《舆地纪声》、《郁芳胜览》等历史地理著作。 后来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大清统一志》编纂完成后,该提要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受到学者的重视和证明。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历史地理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纪要》中也有一些史实和地理位置的错误,时有前人和邻居发现,在传抄和刻制过程中,书中有不少笔误和错别字。但是,与其贡献相比,微不足道。康熙五年(1666),顾祖禹三十六岁时,提要部分由无锡华家刻成,只有五卷。全书于祖禹死后119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四川龙湾峪文赋馆印刷出版。此后又有道光三年(1823)、光绪九年(1883)、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的活字本,以及同年三味图书馆的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中的《世界图书馆》就是根据龙奔印的。1955中华书局按业务原纸类型重印了六大册,阅读起来相当方便。重印前,中华书局把邹本拿来比较,发现“两本颇有异同,后四卷说出入特别大,但邹本一般是对有关记载和文意的仔细考查”。中华书局重印该书,“除万友图书馆校对有明显错误外,其余仍同。“邹本与邹本的一切异同,都是不同的,并列出了两个长达16页的异同表,附于书末,以供参考(《读史郁芳纪要》评介,中文版,6卷,5709页)。摘要中的地名按照省、地、州、县的顺序排列。读者可以查到明代县级以上的地名,虽然也方便查。然而,由于它包含了三万多个地名,而且卷帙浩繁,读者很难找到古代地名。有鉴于此,日本人Akio Aoyama于1930年至1932年编辑了《读史记、分钟索引:历代志那地名概况》一书(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东方研究所1933年出版),并注明了原书数量和所属省县,参考了当时出版的5种历史地理杂志。叫索引,其实就是地名词典,挺有用的。但该索引的不足之处是:只收集了州情和各省的地名,没有收集川都和玉兔的地名;经常被误认为两地的人(比如福建崇安县和江西铅山县交界,中间有个分水关,但指标被误认为两地);可惜的是,该索引未能纠正摘要中原有的错误(如福建省南平市,元代为南涧路,摘要误为南涧路,索引也误为南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