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港元汇率
汇率制度
在香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实施了不同类型的联系汇率制度。1863年,香港政府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自己的银元。直到1935,香港的货币体系都是以银本位制为基础的。全球白银危机后,政府宣布放弃银本位,港币与英镑挂钩,汇率为16港币兑1英镑。
根据1935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将手头的所有白银交由外汇基金支持发行纸币以换取债务凭证,外汇基金将收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债务凭证成为发行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律依据。
事实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如果发钞银行未来增发纸币,必须购买英镑的债务凭证。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此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最初为5.65港元兑65,438+0美元,65,438+0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65,438+0美元。不过,自6月1972起,发钞银行可以购买港元负债证明书。
1974 165438+10月,由于美元疲软,港币改为自由浮动。
尽管浮动汇率制度在实施后的头两年运行平稳,但随后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当时的货币政策框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足以取代以外币价值为基础的货币框架。与此同时,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更不用说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了。导致香港经济进入动荡期,几乎所有环节都出现大幅波动。
实际GDP增长率在1975下降到0.3%,但在1976上升到16.2%。
通货膨胀率从1975年的2.7%急剧上升到1980+05.5%。港币汇率从5.13港币兑1美元兑1981港币兑9.60港币兑1美元兑1983。
投机和狙击活动,以及对香港未来日益增长的信心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港元的贬值,在1983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关头。9月,1983,港元汇率再创新低。两天内,* * *贬值13%至低点9.60港币兑1美元。
面对货币危机和对许多银行稳健性的怀疑,香港政府于6月1983、6月10和6月15日宣布稳定港元汇率的新政策,将港元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为7.80港元兑1美元。这种安排成为香港货币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