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中酥糖的历史渊源
“杜洵酥糖”起源于约2500年前的“花生糖”。当时中国正处于著名的战国时期,战争一次次爆发。于是很多过剩的家庭在逃离战乱前,将白糖和花生一起熬制,切成不规则的小块作为干粮随身携带,补充能量,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皇族后裔赵若和(美的第十孙,之弟)投靠福建漳浦,在漳浦建赵家堡,改姓赵为黄,开始隐居。由于路途遥远,赵王室需要高能量的干粮,于是无意间将宫廷中制作酥糖的传统工艺带到了福建漳浦。这种宫廷酥糖,以精选的酥脆花生、白糖、土猪油、洋葱为原料,经过一挑、二炒、三煮、四煮、五凝、六切等古代手工工艺,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
清朝康熙年间,漳浦人蔡士元和他的侄子蔡新分别成为乾隆和嘉庆皇帝。蔡新奉命直奔书房,侍奉王子,并在国子监讲课。他在朝鲜服役50年,在官、礼、兵、刑、工等各部担任大臣,在文华殿和国子监事务中担任大学士。叔侄二人都爱吃家乡的酥糖,经常托人从漳浦杜浔镇带酥糖进京,作为特殊礼物送给官员朋友。乾隆皇帝满嘴都是花样,只见酥糖金黄,花生饱满,猪油葱香扑鼻。咬一口香脆可口,对杜洵酥糖赞不绝口。杜荀酥糖逐渐受到官员和皇室的追捧,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一种很好的点心。在蔡新皇帝的推荐下,嘉庆帝后来命宫中御厨仿制杜荀酥糖,改进了工艺,成就了后来同样闻名的“京酥糖”。
1000年以来,漳浦地区的传统酥糖制作代代相传;尤其是近100年,漳浦的“杜洵酥糖”因口感酥脆而一炮而红,成为当地特产,远销海内外市场,被当时的西方人誉为“东方巧克力”。
漳浦梁山脚下人杰地灵,北有盘陀,南有杜荀。南宋赵后裔带来的传统酥糖工艺,经蔡士元、叔侄传播。漳浦杜荀酥糖,一种独特的具有花生、洋葱、猪油三种口味的古老风味,在回归古老传统和结合健康食品的推动下,必将在中国继续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