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与信心教育
挫折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更多的困难条件,使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中得到磨炼和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即苦难教育。在挫折中锤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让少年早日成人成才的关键因素。有人专门研究了293位外国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位在生活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自古英雄多吃苦,从来没有一个美男子”这句话说明,成功的人大多是由苦难做成的。孟子指出:“天若欲为斯人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乱其行动,故当忍耐,得其所不能。”【1】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在《史记》中,司马迁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挫折真的可以让人努力,比如“Xi伯被捕,演《周易》”;孔子,蔡晨,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了《离骚》。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足,而论《孙子兵法》[2]。可以说,挫折教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中国有重视挫折教育的历史传统。然而,这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被忽视了。特别是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把孩子作为投资的主要对象,把孩子的爱和最大限度的满足作为对美好生活的最好回报。所以他们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孩子,让孩子变得任性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让这一代孩子既有时代赋予的优点,又有明显的、普遍的弱点。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遍片面、单一,如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坚强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重视“成才”教育,忽视“成才做人”教育。挫折教育是纠正教育的片面性和单一性,矫正青少年儿童心理脆弱的重要措施。这不仅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广泛开展青少年儿童挫折教育是一个极其紧迫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伟人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跪着,站起来!”这是马克思的名言,在中学时代深深地激励了我。现在,经过几次教育方面的探索,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期望能够实现的心理。所谓信心教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学生的信心,并在信心的激励下,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完成某项工作的教育方法。作为中学德育的一项内容,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信心教育的目的。
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不是信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付诸实践。信心教育不仅是学生克服过去的过程,也是学生克服自己现在和困难的过程。这时候老师就扮演了学生催化剂的角色,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目标。这是信心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次,把握诚信教育。
作为一个整体,班级应该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有信心?作为一个普通班,我们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想法:“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差,比不上强化班。”如果这种方法不能改变,我相信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于是一开始,我就不失时机地把老师和往届毕业生一一介绍给学生,尤其是个别学生自强不息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奋发向上,为班级营造了一种争胜的氛围。
在我们班开展的活动中,我从“十项”套路入手,鼓励全体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地去争夺流动的红旗,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第一次夺得红旗后的行为,并发出了“留住流动的红旗”的倡议。事实证明,本学期赢得流动红旗的次数位居全年级前三,所以我认为,一个强大的集体,一定是有凝聚力,有必胜的信心的。
第三,坚持信心教育的持久性。
信心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做人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而是长期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老师们往往会半途而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容易情绪波动,考试失败,犯粗心的错误,可能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所以,作为班主任,你要抓住一切机会渗透学生。例如,虽然我们的同学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一般,甚至很差。我在开班会的时候用短短的几句话表扬了尖子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明事理,动之以情,学生深受感动,给他们一种重新开始的感觉。
另外,坚持也是对班主任本人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斗志,及时劝导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在日常工作中,信心要时刻渗透在知识的传授中,所以信心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总之,信心教育应该在整个班级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开展得好,相信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健康向上,自信坚韧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