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是哪里来的?

紫砂茶壶的起源一直没有共识。明代周的《阳羡明壶系》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紫砂壶的专著,反映了明代时期就有紫砂壶,清代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本敖玄宝的《明壶目录》,以及李靖康、1937的《阳羡明壶研究》。

中国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得出结论:“紫砂器”创建于宋代,流行于明代中期。从17世纪后期开始,壶的外观进行了新的改造,重点是壶桌的装饰和创新。

18世纪初,这种时尚逐渐盛行;工匠们不仅注重器皿的造型,还会尝试不同的技法来制作紫砂壶,比如用不同的泥料在壶体上绘画、堆花、贴花、印刷或雕刻精美(镂空)。现在流通的春壶大部分是仿制品,但有些仿制品的价格可以达到20万港币。

扩展数据:

紫砂矿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其成矿时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3.5亿年。位于江南古陆边缘的海、陆、湖三亚地带。沉积粘土页岩是由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和其他矿物在风力或水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应时、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是江苏宜兴紫色粘土的主要成分。用它们制成的紫砂成品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和烧结收缩率低等良好的工艺性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

这种天然粘土矿在陶瓷产区非常罕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类似的陶土,如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乍一看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玻璃较重,工艺上有很多局限性,无法与宜兴紫砂相提并论。

百度百科-紫砂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