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的历史观是什么?

奥古斯丁(St . Aueustine,354~430)是中世纪早期的一位神学思想家。他写了《上帝之城》来反驳罗马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指责,历时14年。“上帝之城”的说法在《圣经》中已有记载,指的是天国。他把上帝的爱作为道德的中心原则,并试图把社会历史纳入基督教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一套神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历史观。

他认为人类可以分为一方面爱上帝的人和另一方面爱自己和世界的人。有两种不同的爱,也有两个相反的社会。爱上帝的叫上帝之城,爱自己爱世界的叫世界之城。

这两种城邦不等于教会和国家。教会和国家都有热爱世界的人,所以这两个城市和教会和国家是交织在一起的。基于此,他提出了神学历史观和历史哲学模式。他认为最伟大的戏剧是人类历史,作者是上帝。历史从创世开始,其间穿插着人类的堕落、上帝化身基督等事件。历史的发展包括上帝之城和世界之城的斗争。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与上帝的最终天意有关。罗马的覆灭不是基督教破坏性活动的结果,而是帝国内邪恶的猖獗,而这正是基督教的信仰和上帝的爱想要阻止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命运,社会的命运,然后知道神的旨意,建立神的爱的统治。这是一种神学的历史哲学。

基于这种社会历史观的神权政治一直是为教会的神权政治服务的,教会也经常引用上述奥古斯丁的观点来捍卫教会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