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221前,秦朝开始管理西南,在西南建立行政机构。此后,中央王朝一直统治着大理。汉朝时(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打败了隶属于昆明的部落,在大理设俞晔郡,开辟了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使大理成为四川通往印度的中转站。
三国时期,云南、贵州、川西南称为南中,属蜀。后来孟获造反,诸葛亮设法平定叛乱,在大理重建云南郡。
隋朝时期,597年,昆明发生叛乱,后被隋朝的史万岁平定。唐世贞年间,唐朝设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属其管辖。
公元7世纪,洱海周边出现了梦翠、月岩、朗琼、罗登、施琅、梦社等六个“诏令”(部落),其中梦社诏令在诏令之南,故称南诏。八世纪,在唐朝的支持下,刘钊建立了南诏政权。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南诏实力日益壮大,与唐朝矛盾日益激烈,双方于公元749年和754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之战”。经过双方的努力,公元794年苍山联盟成立,双方重归于好。
南诏后期,朝廷内乱,最后国家在混乱中分崩离析。南诏国亡。
937年,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进军大理,建立大理国。大理基本继承了南诏的边界。大理统治云南300多年,期间被宋朝封为“云南八都之王”。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元兵从宁夏到甘肃,经过六盘山,集结在临洮(甘肃南部),然后进入川西北,在松潘地区分三路。忽必烈亲自带兵中路,越过大渡河“两千多里穿谷”,从今天的盐源、永胜到金沙江,“以革包、割渡”到今天的丽江边境。忽必烈率军攻取剑川、鹤庆,从上官进逼大理城。破城时,大理丞相高翔被杀,大理王段兴之逃往滇池。1254年春,忽必烈北迁,兀良合台留在云南。
公元1254年,继续行军,先后平定大理五城八州四县及吴、白满三十七部,在(今宜良)俘获大理王段兴之,大理亡。
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任命赛滇池为云南平章政务官,来云南建省。赛典赤取消了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的军事编制,改设道、府、州、县,在云南设立书省,道37,府2,州54,县47,设立典、寨、军、民三府。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传天下,郡县有邀达省”的政令统一局面。元朝时,云南是一个省,今天的大理州属于大理路,鹤庆路,魏初路和云龙殿军民大厦。大理道:元七年(1270),元朝及大理上下两万户为大理道,位于今大理市,辖一县两院五州。
1276年改府为道,云南正式成为省区划名称。
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攻大理城,朝廷改用云南等地承担宣传部署,统领各州县;成立指挥部,领导保健中心;称“三司”巡察安普、林园、金仓、洱海路,巡察各州县卫生所。今天,大理州分为大理州、鹤庆州、花梦州、永昌州和楚雄州。
清朝时,今天的大理州分别属于大理州、丽江州、永昌州和花梦州的直隶厅。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还乡”,大理地区被定为云南内陆。《满四志》已出版八年:“版以其地而精,创云南、楚雄、临安、大理为大陆;除了元江和永昌,栾川和车车是西南彝区,就像古时候成都的滇池一样。“大理州是土西道治所,大理是府尹驻地,在4州3县1带了很长的官司。主导州:肇州、邓川、宾川、云龙;龙头县:太和县、云南县、廊琼县;漫长的诉讼:十二场漫长的诉讼。
1911年,昆明重阳起义后成立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属于滇西路,再到腾越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辖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邓氏美蓉、花梦、云县、冕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
1956,郧县、冕宁县、顺宁县划归临沧区,鹤庆县、丽江区剑川县划归大理区。
1956 165438+10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下关被定为自治州首府。
到200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