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变了。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11年,但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人民币主要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贸易结算。在此期间,人民币总体上持续升值。从2009年到2014年,人民币升值近40%。中国在2001加入世贸组织后,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国,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从2009年的几十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十几万亿元。伴随着这一进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不断推进。
但2016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一是我国外贸进出口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前期的10%以上下降到2%以下。第二,2015“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明显。2016贬值压力非常突出。2014下半年,媒体和学界都在讨论人民币汇率是否会“破6”,进入5时代;到2016下半年,大家都在担心人民币会不会破7(见图1)。从业务的创新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来看,这一时期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此时,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和海外市场参与者接受、使用、投资和持有人民币的动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境外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的原因,已经从早期的贸易结算工具,逐渐转变为投资增值资产,形成人民币投资和储备资产。2016前后,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措施。要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首先要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国央行和主权财富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
总的来说,人民币金融资产很有吸引力。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在大多数国家,这种典型的无风险收益率指数往往是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基准。目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0.91%;欧洲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为零或更低。比如德国大概是-0.6%,法国大概是-0.3%。日本的指数通常在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10年期国债的回报率为3.3%。对于海外国际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购买这种基本无风险的10年期国债产品的收益率比在美国投资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高240 bp左右。如果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5和2016年超过4%,利差会更大。只要市场开放,就会有大量外国投资者进来购买和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从而分享人民币资产高回报的好处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