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庙街文化街
近年来,街道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精心组织“人文祠堂古镇新会”文化艺术巡展、狮王大赛、龙狮运动之乡申报等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对行业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街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同时,街道积极配合区政府做好被称为禅城区“世纪工程”的祠堂李东华片区改造工作。未来几年,这里将重现岭南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韵味融合、商贸繁荣的新景观。
今年,祖庙街道将以成立祖庙艺术团为主要抓手,整合辖区近80个艺术团队,充分发挥文体社团的群众性和广泛性作用,活跃社区文化繁荣,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千年前,岭南文明的祖先就诞生在这里。
一百年前,中国现代文明的萌芽在这里绽放;
一年多前,一幅21世纪的宏伟画卷在这里展开。
这里是佛山市禅城区的祖庙街。一个传承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敢为人先的地方;一个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邻里和睦,互助互爱,民风淳朴的地方。
2006年6月,舞狮、粤剧、龙舟说唱、木版年画、剪纸、石湾娃娃等6项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狮头、佛山木雕、佛山花灯、佛山秋色、祠堂北皇生日、通济之行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和民俗入选第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佛山古镇祖庙街找到。它们是佛山文化的名片和魅力,让源远流长的文化纪念得以传承和传播。在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后的今天,这些宝藏依然辉煌而有意义。
本次展览旨在展示发源于我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佛山第一地和人文祠堂的深刻内涵,为市民了解地方文化提供生动的基地,为文化街建设添上精彩的一笔!祠堂的由来——塔婆庙
塔婆寺位于市中心郭靖街1号。这是塔婆岗“唐菁”的旧址,佛教高僧大皮耶舍曾在此讲学。相传此山因唐贞观二年(628)出土三尊唐菁铜佛而得名“佛山”,故与佛山之名有关。净堂寺建于唐朝以后,但在明初洪武毁寺时被拆除。明日七年(1627)计划重建时,塔婆岗已作为蒲军市场开放,不适宜建庙,故移至万寿坊重建塔婆庙(经堂古寺)。旧址为东岳庙,又名塔婆庙,重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规模很小,整体宽度只有4.58米,建筑面积不到42平方米。分为头门和正殿两个入口,马鞍形风火山墙,梁架为坚硬的山形檩条。庙前有一口井,据说是唐朝初建时挖的。井泉清脆,永不枯竭,至今仍为附近居民所用。井台旁边的墙上,原本镶嵌着唐贞观二年“佛山”的石碑,“佛山第一名”的石碑和“田园歌遗风”。佛山,一个古镇,曾经以寺庙众多而闻名,一个弹丸之地,大大小小的寺庙多达148座。由于工商业小镇,比这个小的寺庙还有很多。塔婆庙虽小,却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证。民间一直有“没有佛山,就有塔坡,没有塔坡,就没有佛山”的说法,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佛山剪纸
佛山民间剪纸流传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因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剪、刻、凿、印、写、衬,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铜写、纸写、金花、银写等。他的作品非常讲究切割和雕刻,经常用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殊的铜箔或锡纸上切割和雕刻。尤其是铜质的书写材料最具特色,融合了绘画、雕刻、书写等技法,使作品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佛山剪纸在100多年前还被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用于室内装饰。贴在过梁和柱上,也用于祭祀、捆绑、花钱和放鞭炮等装饰。
从明代开始,佛山剪纸由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图严谨,装饰性强,通透典雅,光彩照人,体现时代生活主题,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中国剪纸艺术中更具代表性。佛山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也是中国民间年画的流派之一。它以佛山著名特产“朱茵”制成的红丹为底色,色彩浓烈丰富,被誉为“万年红”,能经受日晒雨淋而不变色。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神像画,统称为年画。明清时期,木版年画达到顶峰,逐渐形成“四大木版年画”系列: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
3.佛山木雕
佛山也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佛山木雕以红木雕刻为主,部分金箔木雕变成金漆。以刀法工整,线条简洁,构图豪放粗犷流畅,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著称。题材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祠堂前厅和正殿陈列的大型祭坛是佛山著名的金漆木雕之一。雕刻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薛刚反唐”等故事。
4.佛山狮头装订技术
佛山的狮头起源于明代,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明代佛山有一只独角怪兽,眼睛圆睁,发出“连连”的怪叫,百姓称之为“连兽”。这个怪物经常在晚上出去毁坏庄稼,杀死牲畜,使鸡犬不宁,所以人们讨论消灭这个怪物。他们根据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的形象特点,用竹签和彩纸做成一只凶猛的狮子,再用彩布做成狮子的身体。挑选精壮汉子戴上狮头,拿着锣鼓去妖怪出没的地方埋伏。怪物一出现,锣鼓喧天,“狮子”们就向怪物扑去。怪物害怕了,逃跑了。从此,怪物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舞狮驱邪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佛山就有了“狮头”生产线,很多地方和机构定制佛山狮头。如今,舞狮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已经被人们所忽视。竞技活动遍布华南、港澳和东南亚,这种传统民俗活动在欧美华人地区也很常见。
5.佛山灯笼
灯笼,佛山民间称之为灯彩。扎佐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的立体造型制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会设计制作的光色,是中国传统光色艺术的一个主要流派,具有江南花灯精致美观的特点。传统上称为“佛山光色”,明清史籍早有详细记载。
佛山灯具的彩色装帧,主要是用竹条、铁丝等材料手工制作,再贴上各种丝织品、花边、彩色钉钉,配以佛山特有的“佛山剪纸”图案,或在丝绸上绘上各种图案。佛山的光色装帧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风格和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室内艺术走向了广场艺术,从单一的作品走向了尺度组合。其特点是工艺传统,造型新颖,夸张而不脱离实际,做工精致,白天色彩鲜艳,晚上金碧辉煌。1.传统的秋色
秋天意味着秋天和收获。色彩指的是景物。秋色是秋天举行的风景游行。佛山著名的传统秋色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就已出现,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佛山秋色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表演,以民间生活、爱好、习俗为基础,是表演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色”:车色、马色、飘色、水色、地色、灯色;【产品】:五大类:扎手工艺品、仿古工艺品、花卉工艺品、水果工艺品和秤手工艺品。现在两广流行的民间花灯游行,就是来自佛山的秋景。现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祖庙街道正在筹划让一年一度的秋季游行正常发展。第二步:帮助穷人。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为名,而后必济”,“义必济,横屯必济”。由于大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和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业交流的重要通道。所以佛山商人为了来年生意兴隆,都会去通济桥讨个欢心。300多年来,每年正月十六,佛山的村民们都会出来,走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由此衍生出佛山特有的这句民间谚语。现在,这个古老的习俗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2006年,我们还组织了“兴同济,带钱回家”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如今,“兴经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
3.太庙北帝的生日
佛山祖庙北帝祝寿是流行于珠三角,集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其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祠堂建设密切相关。北帝,又称玄武、真武、田璇神、黑帝等。,在珠三角百姓中俗称北帝。佛山祠堂作为北帝祭祀的载体,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因其历史悠久而成为佛山“祠庙之首”。形成了乡民、士绅很早就来祠堂议事的“庙会议”规则,使祠堂成为中央集权的政权。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佛山祖庙北帝的生日。生日期间,不仅要庆祝生日,还要举行各种仪式祭拜神灵。改革开放后,民间自发恢复了北帝祝寿的活动,并呈现出一派逐年繁荣的景象。近年来,北帝生日逐渐呈现出古代北帝生日“崇尚数十件,喧嚣十余里”的盛况。
北帝生日作为佛山规模最大的群众祭祀娱乐活动,具有广泛的全民参与性,强烈展示了北帝诞生时“盛世繁华”的宗教性质,辐射海内外广泛影响,是海内外佛山人的精神支柱。从2000年开始,佛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祠堂都会以庙会的形式举行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