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腐败导致清朝由盛而衰?

创业,达到盛世,就像爬坡。正因如此,清朝经过了100多年的巨大努力和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迎来了康乾盛世的大业。但进入盛世后,清政权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奢靡腐败之风兴起并愈演愈烈,导致其由盛而衰,在内外夹击下越滑越远,直至最终灭亡。清朝繁华与骄奢、富贵与奢侈——骄奢必闲、奢侈必贪——腐败必腐、腐败必衰的历史轨迹,无疑说明了繁荣昌盛之后不求上进,贪图奢靡享乐,骄奢淫逸,必然导致腐败衰败和灭亡。今天,人们应该从清朝的兴亡史中吸取教训。

到了清朝,少数民族从关内崛起,然后进入中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社会经济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壮观的繁荣景象。然而,在国家的巅峰,统治阶级放弃了文学上的武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富而骄。奢侈必然导致贪婪,骄傲必然导致懈怠。最终会被贪欲腐蚀,会因为懈怠而落后,让盛世如过眼烟云,迅速滑向衰落。愈演愈烈的腐败之风,把英勇无敌的八旗子弟,吹成了挥金如土、兵败如山倒的败家子。也让原本简单高效的官场变得贪官恶官无用武之地。结果清朝因为腐败而衰落、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间断的外患和内乱中彻底灭亡。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反映了一个不变的真理:腐败消解了民族团结意志和进步动力,导致社会灾难和王朝覆灭。

清王朝的崛起与康乾盛世的兴盛

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出现了康乾盛世,足以傲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清朝的崛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顺治至乾隆前期统治者实施了较为适宜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清廉是清朝崛起和兴盛的关键因素。

关外白山至黑水之间的清朝崛起与繁荣,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从努尔哈赤开始(1583)到后金政权建立(1616)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府到入关,确定中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1645)。

清朝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内崛起并统治中原,得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及骁勇善战的八旗兵,也就是所谓的“一举得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后,之所以能够使统治迅速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国家的富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适宜的国家统一政策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因为是“小兵逼近大国”,清初统治者保持了勤政审慎,充满了新兴力量的活力。政治上,清初的统治者很注意争取民心,争取大多数汉人的合作。与腐朽、腐败、黑暗的晚明社会政治相比,清朝代表着希望和新气象。清军不仅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而且受到群众特别是士绅阶层的欢迎。尽管采取了剃发、收费、圈地等野蛮政策,但清朝还是迅速废除了明朝的苛捐杂税,实行“满汉融合”、“永不加税”、“广开土地”等政治经济政策,极大地赢得了民心,稳固了统治。

清初国家机构也有关外满族人的淳朴传统,军政机构精干高效。清初的王与南书房及后来的军部的会议,比明朝的六部要精简有效得多。只有清初宫廷工作人员的1/10?1/20,成本仅为明朝的1/8,袁婷规模仅为明朝的3/10(《清文学通考》卷三十九,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四十九年)。最高统治阶级,不那么奢华招摇,对整个社会有明显的工作效率和示范作用。精干的统治机构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开支,清廷可以实行轻捐薄税的政策,人民的负担也可以减轻。清初统治者目睹了明末战乱和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亲身经历了创业立国的艰辛,深知创业征服天下的艰难,所以才能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面对破碎的社会经济,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贫瘠,民生凋敝,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变土地产权(即改田名),吸引流民奖励开垦,军民大力开垦土地,兴修水利,节衣缩食捐税直至“永不加税”(1712),“摊地入亩”。通过不断的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持续快速增长。1645年全国登记耕地只有4.03亿亩,1688年恢复到6.08亿亩,1754年增加到7.08亿亩。加上未登记的耕地,乾隆年间全国耕地实际约为6543.8+0亿亩。清朝人口从1651的6000万增加到1的1左右,1761达到2亿,1达到3亿(孙玉堂,080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中心65438+的一份研究报告其实这个时候,清朝已经在衰落了。如果对比1790的数据,中国的比例要高很多。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清廷的社会财富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储存丰富。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国库高达8182万两,成为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

经过四代65,438+000年的辛勤耕耘和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长,中国历史进入了唐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康乾盛世。在清初100年的持续崛起和繁荣过程中,清朝克服了国内外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国力和威望达到了顶峰。一个空前广阔、统一、繁荣、强大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腐败

在空前的繁荣昌盛之下,大清帝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傲慢、腐败等恶瘤在繁荣中疯狂生长,日益侵蚀和摧残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当朝廷对甘龙的文治功底沾沾自喜,沉湎于盛世的时候,清朝从盛世的巅峰迅速跌落,很快就从康乾盛世跌落到嘉道盛世。衰落紧随高峰,乾隆年间万事俱备,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相似。

乾隆朝的文学武功和经济繁荣,是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乾隆基本上独享成功。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喜出望外,统治者放松了吏治,摒弃了以往的清官、简政传统,奢靡之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喜出望外,骄横跋扈,朝中军务不断。所谓炉火纯青,旷日持久,浪费人和钱。乾隆朝的财政收入虽然比上一代有所增长,但支出增长更快,国库储备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等到嘉庆改元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空架子了,嘉庆只好拿过来咬一口。钩子?男m?保证?哎?〕?要不要说清楚?欠秦的?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款、商贾服务、盐津涨价、集资保廉乃至卖官卖爵)不断增加,并成为常态。这些非正常收入虽然可以缓解一时之急,但对于政府和国家社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家财政靠的是大量的非正常收入,这已经看出了清朝腐败的端倪,必然最终走向衰落。

清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决定性的原因,是整个官僚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傲慢的环境下的奢靡、傲慢和腐败。朝野在富可敌国之后,对时代无知,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华享受,追求聚会买醉的奢靡生活。贪、奢、贪之风遍布官场,使得看似强大的清朝潜伏着社会混乱和衰败崩溃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靡腐败之风有所抬头,后来在雍正时期通过厉行节约、严惩不贷等改革措施得到控制。到了乾隆时,随着经济的繁荣,财力的雄厚,奢靡腐败之风又死灰复燃,愈演愈烈。甘龙六下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别,瞻仰瞻仰,大兴土木。奢侈和排场是前所未有的,是浪费金钱。

什么?乾隆带头,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大小小的官员,利用开车等机会,极尽奢华。为了讲排场,他们想尽办法分摊捐款,行贿,敲诈。于是,腐败堕落的不良作风愈演愈烈。而遵纪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正气却越来越被孤立。从皇帝往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都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你所珍爱的满人,最受奢侈淫荡的污染。满人阿克当阿仁淮关督十余年,人肥人膏不计其数,富贵无敌,人称“财神”。汉族官僚的奢侈情况也差不多。大多数官员,无论大小,都是空手而归,当他们回家时,他们拉着车,载着船。

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伴随着权力机构的普遍腐败和腐化。在清朝表面繁荣衰落的过程中,腐败像癌细胞一样在国家和社会的肌体中蔓延,损害国家的健康。雍正时期,他决心改革积弊,实行“还羡于民”,大幅增加官员俸禄(“养廉”),以整顿吏治,以铁腕打击贪腐追赔,使贪腐之风一时有所收敛。到乾隆时,官僚机构日益膨胀老化,行政运行效率日益低下。而由于皇帝带头奢靡腐败,潜伏在官僚机构中的腐败细胞失去了抑制力,他们获得了疯狂的环境条件。在朝野上下,贿赂和腐败成了常态。乾隆中后期,腐败大案接连发生。1757年,云南巡抚恒文与云南巡抚郭之间发生“金炉案”。两人在经营贡金炉的过程中,低买高卖,掺假造假,中饱私囊。同年,又发生了山东省省长姜周在担任山西省省长时贪污资金的案件。事件发生后,恒文被勒令自杀,江舟受到惩罚,郭被流放。随后,又连续发生了高峰、蒲福、卢见增三起盐案,贪污金额达10万两(相当于清廷全年岁入的1/4)。案发后,三人均受到处罚。然而,此后,重大腐败案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781年,浙江巡抚王。⑼?你想去傅吗?答?哎?0多人,王?⑼?两人被执行死刑,涉案的陕甘总督金尔进自杀。而且,该案在案中成立。查办此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扣押财物过程中以黄金换白银,将王的赃物据为己有。事发后,陈辉祖奉命自杀。1782年又发生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侵吞国库案,国泰案发后自杀。1786闽浙总督乌兰娜、福建总督普林因索贿被处分。1792年,浙江省省长宋富因索贿和挪用公款自杀。虽然已经屠戮了一批贪腐之人,而且不少还是省长、省长等高官,但官场贪腐之风还是越刮越猛,因为干得正和谐。【字卡住了?哎?小樱?浅吞?导咬?你依赖肌肉保险吗?嘶?你是不是被言语冲昏了头脑?哎?你怎么敢?回复?这是腐败案件的冰山一角。上述罪行,都督所罚,皆有揭露,不可隐瞒,其余无迹可告。何昆在乾隆庇护下执政二十余年,查封的私人财产价值达6543.8+0亿两,相当于当时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他的两个仆人被抢走了700多万元。所以当时民间有句俗语:“何坤落,嘉庆满。”

当时的官场显然很腐败,但乾隆还是装聋作哑,粉饰太平,不听劝告。1790年,礼部侍郎尹壮作《偷懒谏图》曰:“诸侯与官吏恶名昭彰,吏治不严。我路过此地,观察了一下官员们是否有德,一半的商人和百姓都皱眉叹息。总的来说,各省的风气都是一样的”(赵尔勋:《清史稿》卷109)。乾隆看后大怒。先以“欺公假谏”之罪,判其“砍头决”,后为免成全尹壮忠谏之誉,予以贬谪。

在这种只听好话,不听规矩和劝告,讳疾忌医,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收钱不受贿,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坚持,欺上瞒下,形同虚设,形同虚设。曹振勇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红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员。他的为官之道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中后期治理国家的就是这些人,后果可想而知。

腐败也是清朝军事瓦解,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军队是国家机器的支柱,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保障。乾隆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出现了军事懈怠和遗弃军事装备的现象。清初的八旗兵,骁勇善战。入关时所向披靡,在界定中原、统一全国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仅仅过了一代,八旗和满清就因各种特权和特权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辈的英气。在康熙平息“三藩之乱”的战役中,八旗军纪涣散,军力大不如前。从此以后,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横懒惰。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不仅军纪败坏,训练稀疏,生活腐化,吸毒,赌博,嫖娼,甚至敲诈勒索,践踏人民。原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变成了不会打仗只会扰民的老爷兵,八旗子弟变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生活在空旷土地上的败家子。后来朝廷有战事,主要靠绿营。但在腐败的社会环境下,绿营人士也迅速腐败,贪污军饷,勾结兵匪,贪污成风,成为只能吓唬老百姓的招摇军。嘉庆皇帝做皇太子的时候,曾经和乾隆一起阅兵,但是看到的是“射箭,箭空;奔马坠地的闹剧(《嘉庆朝东鲁花》卷七,嘉庆4年正月)。由于八旗和绿营都因腐败而堕落,失去了战斗力,清朝不得不在安百里社会起义时主要利用乡勇和应永。到鸦片战争时,八旗、绿营、项勇、应永都没用了,几十万清军被一万多的英国远征军打败。从此,清朝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乱,清朝局势日益失控,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军政财权逐渐向外转移,中央权威逐渐降低。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朝逐渐走向了不归路。

官僚统治机构奢靡腐败的必然后果是加剧对普通民众的压迫和剥削,导致广大民众日益贫困。官僚、贵族、地主和富商吞并了大量土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还有大量农民因为无法忍受过高的征收,弃田而逃,失去生计,四处流浪。社会难民数量剧增,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一场重大的社会风暴正在酝酿。1796年2月,安百里教起义爆发,历时九年,席卷湖北、四川等五省。清朝从16省调动军队,花了22000元才把起义扑灭。安百里之乱剥去了清王朝繁华的外衣,暴露了其腐朽软弱的本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