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生
出生在布里
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所以他来自中国最底层的社会阶层。他是唯一一个有这种背景的王朝开国国王。1328+10月21出生于郝州县中里村,童年十分艰辛。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不良少年,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个地方做佃农,让他们在这片饱受干旱和疫情蹂躏的土地上过上温饱生活。他是他父母幸存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除了最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都因为家庭无力抚养而被放弃抚养或者结婚了。到14年的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成为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其弥赛亚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最黑暗、最孤独的时刻,会有一场变故,明教之光重现,弥勒从西方极乐世界统治世界,以乌托邦的方式让人们的命运发生巨变。年轻的朱元璋的祖父是一位算命师,也是一名在20世纪70年代蒙古最后征服阶段与汉军作战的老兵,他让这个男孩的耳朵充满了神奇事件和高级冒险的精彩故事。这些都是朱元璋童年成长的环境。
1344年,朱元璋16岁那年,五六月份的三个星期内,伴随着夏季蝗灾和旱灾的疫情,夺去了他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生命——他的父亲、母亲和还住在家里的已婚大哥。他的大嫂、小儿子和另一个离了婚的哥哥是除他之外唯一的幸存者。活下来的都穷得没办法好好安葬死去的亲人,更别说支持朱元璋了。10年6月底,他作为一个男孩和一个打杂的人被送到附近的一个佛教寺庙,在他的孩子生病时完成他父亲的愿望。同时,他也长大了,成为一个高大强壮的年轻人。他的显著特征是脸上布满皱纹和麻子,下巴突出。这种奇怪的外表令人望而生畏,似乎预示着未来非凡的品质。毫无疑问,他有这些品质,但他是从一个贫穷没文化的农民家庭崛起,然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的伟大王朝的开国国王。这个故事有点像小说一样不真实。
加入叛军
元朝统治时期,人们分为四等,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方人是三等和四等。杀一个蒙古人罚八百两银子,杀一个汉人罚一头驴的价钱。汉人连姓氏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年月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苛捐杂税,加上不断的饥荒,广大汉人在死亡的边缘挣扎。
1343年,濠州大旱。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然后瘟疫就发生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死了,一个村子一天死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
不久,朱元璋的家人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64岁的父亲、大哥、母亲陈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没钱买棺材,连一块安葬亲人的地都没有。唉,朱世珍辛苦了一辈子,没地方住,也没地方死。朱元璋和二哥痛哭流涕,惊动了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父给了他们一块墓地。两兄弟最后找了些破布把尸体包起来,把父母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不到半个月,往日和谐温馨的家不复存在,父母的爱一去不复返。丧家之痛深深影响了朱元璋的精神状态,使他仿佛跌入了无底的深渊。这时,为了生存,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嫂子、侄子被迫分家逃亡。朱元璋真的绝望了,想到了他小时候许愿献出生命的黄觉庙,于是他去找了和尚高斌,在那里他被剃度为僧,成了一个男孩。他每天在庙里扫地、烧香、敲钟打鼓、做饭洗衣服。他整天忙忙碌碌,有时还会被老和尚骂。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抑制住了自己的愤怒。有一天,他在扫地的时候,被伽蓝的座位绊倒了,就顺手打了伽蓝的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看到大厅里的蜡烛被老鼠咬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想,伽蓝连眼前的东西都控制不了,怎么管理皇宫?更糟糕的是,我被骂了,我越想越生气。于是,朱元璋找来一支笔,在观澜神后面写下了“遣三千里”四个字。这些都体现了朱元璋不甘被压迫。
然而,朱元璋成为童子不久,庙里的和尚就没有足够的食物,庙里也没有慈善机构。因此,主人高斌大师不得不打破粥,让僧侣们去化缘。就这样,朱元璋还只是一个50天的小男孩,不会念经,也不会做佛事,无奈只能扮成和尚,离开寺庙流浪。此时朱元璋才17岁。
朱元璋边走边央求。他听人说,只要年景好,他就去哪里。他从濠州南下,到合淝,然后向西进入河南,到达固始和信阳,向北到汝州和周琛,向东到陆毅和亳州。1348年,他回到了黄觉寺。在流浪的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淮西各大名城,接触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见识了世界,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造就了朱元璋刚毅勇敢的性格,但也造就了他的残忍多疑。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出洋的三年,也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流传着“王铭出世,众生皆福”的说法,北方的安百里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的时候也接触过这样的宣传。他目睹了人们生活的恶化,意识到混乱很快就会到来。于是朱元璋回到太庙后,努力工作,广交朋友,准备干一番事业。
1351年,韩和领导在颍州起义,推举韩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淇水起义。这些起义军用红领巾把头包起来,所以被称为红领巾军。1352年,郭子兴、孙德亚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听到起义的消息。就在这时,朱元璋收到了儿时伙伴唐河的来信,信中唐河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正在这时,朱元璋的弟弟偷偷告诉他,有人知道了这封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饭碗,去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军事和将军
朱元璋从军后,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精通笔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警察,任命他为秦冰的九大队长。朱元璋聪明能干,在战争中一马当先。他得到的所有战利品都交给了郭子兴元帅,他得到了奖赏。他说功劳属于每个人,所以他把奖励给了每个人。很快,朱元璋的好名声在军中传开了。郭子兴也视他为知己,经常和朱元璋讨论重要的事情。当时,郭子兴有一个养女,是他的密友马工的女儿。马工死后,他最小的女儿被郭子兴收养。这时,郭子兴看出朱元璋是个人才,这对他的事业大有帮助。于是他把21岁的养女马史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在军中改名为朱公子。有了身份,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外号来强调八了,于是就有了另一个正式名字,张远,带了郭蕊这个字。
当时在濠州城,红巾军有五大元帅。郭子兴学派、孙德亚和其他三个元帅学派,两个学派之间有许多矛盾。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统帅芝麻李被元军杀死。部将彭达、赵军勇领兵到濠州。彭达与郭子兴成为朋友,而孙德亚等人则向赵军勇示好。在孙德亚的怂恿下,赵军勇绑架了郭子兴,并把郭子兴打到了竹简上,准备刺杀郭子兴。朱元璋在彭达的支持下,带领他的军队拯救郭子兴。从那以后,两派更加势不两立。
朱元璋看到浩州的将领都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一个新局面。郑智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乡招兵。他的少年时代的朋友徐达、周德兴、国盈等同村、邻村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当了红巾军的领袖,都来投敌。于是朱元璋很快招募了700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非常高兴,于是他提拔朱元璋做镇上的安慰者。
这年冬天,的儿子彭旱自称鲁怀王,自称雍彝王,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已有半年不在濠州,便从自己的新兵中挑选了徐达、唐河等二十四名心腹离开濠州,在南方稍留。在南下定远的路上,朱元璋先是从张家堡的驴村招募了3000名民兵,随后又招募了800名鼻青眼清的人。指挥这支队伍,朱元璋东进,夜间攻破定远横断山元军大营,苗大亨元帅投降。朱元璋从军队中挑选两万壮丁汉人编入自己的队伍,南下滁州。
定远名士李善长在往滁州南的途中,在筠门求见。李善长与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他以刘邦为榜样,知恩图报,不乱杀人,很快就能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下李善长为幕府大臣,嘱咐李善长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以成大事。
朱元璋很快攻占了滁州,他的侄子郑文和妹夫李真来到他的侄子包尔(后来的名字叫文忠)那里避难。从他们口中,朱元璋悲痛地得知他的二哥、三哥、三姐都死了。当时有个定远孤儿穆英,很可怜。于是,朱元璋把这三个孩子收为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收养了20多个义子。
朱元璋攻打滁州时,郭子兴遭到赵军勇、孙德亚等人的排挤。因此,朱元璋攻占滁州没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马上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干干净净,郭子兴看了很高兴。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河州。消息传来,郭子兴立即任命朱元璋为连长,镇守豫州。有一次,朱元璋出门,看见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回答说在等父亲。朱元璋仔细询问后得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军营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称兄道弟。朱元璋意识到军队的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乱百姓,抢劫妇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军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将领,肯定纪律,下令军队中的已婚妇女归队,让城中许多失散的夫妻团聚。此事广为流传,朱元璋深得民心。
这一年,病逝,任命之子郭天旭为都督,妻弟为副都督,朱元璋为副都督。名义上,杜元帅是军队的首脑,右副元帅的地位高于左副元帅。但滁州、河州的军队大部分是朱元璋招募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旭、张天佑更有胆略,更有人才。所以朱元璋实际上成了这支队伍的教练。
朱升提出了建议。
朱元璋称帝前,奉行朱升提出的“高筑城墙,广积粮,缓登皇位”的策略。筑高墙是指加强军事准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存粮食,增强经济实力;慢慢称王就是不要太早称王,以免树敌太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早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郑智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发起进攻,打击江南的元军。借此机会,朱元璋亲自指挥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庆忌。
朱元璋入城后,下令安抚百姓,将庆典改在应天府。王小明、韩林儿被举报后,朱元璋被提拔为枢密院事,不久又被提拔为江南等地的省章。朱元璋在应天设立天星健康仪大元帅府,以辽为统帅,李善长为左右部大夫。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有十万大军,声势也比过去大了很多,但他占据的地盘仍然很小,四面受敌。
目前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所以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马上派徐达去攻占镇江。到1357年冬,朱元璋一年内攻下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边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按照现在的地图,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苏皖浙交界以南,达到浙江东部的一个长方形区域。与四年前占领应天时相比,情况已大为改善。
朱元璋在完成“筑高墙”的部署后,开始实施“广积粮”。早期解决军粮主要靠强制征用,即征用“村粮”。但长此以往,军队就会变成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民众进行生产,还决定实行屯垦法,大力进行军队垦荒,任命康茂才元帅为水利大使,负责兴修水利,并指派将领在各地开垦农田。几年下来,各地都建起了村庄,国库充实,口粮充足。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村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朱元璋在赢得民心的同时,不断招贤纳士,尤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还特意在应天修建了礼贤阁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等。朱元璋非常尊重儒生。1358年,他召见儒生唐(即)并向汉高祖、光武帝、太宗、和请教如何平定天下,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创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先有陈,后有张。
朱元璋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部有方国珍,南部有陈友定。方国珍和陈友定的目标是保护地盘,而张士诚对元朝的第一只老鼠两头都没什么野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时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朱元璋设计诱敌深入,造战斗机。6月23日上午,陈友谅率领舰队主力到达应天郊外的江东大桥。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编太平,占领忻州、安庆。陈友谅打败九江,次年八月攻占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来到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到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鄂东南。
这时,中原红巾军分裂,元气大伤。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陆贞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助。朱元璋率军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振杀死,朱元璋只救出了王小明·韩林儿,并安排他在滁州居住。
当朱元璋率领主力救援王小明时,陈友谅认为反击的时机已到,于是率兵攻打洪都。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带领士兵坚守了85天。郑铮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向洪都进发。陈友谅得知此事后,退出被围军队,与朱元璋对峙。双方在鄱阳湖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8月29日到10月3日,历时36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了船的灵活性,进攻陈军,最后取得了胜利。陈友谅被乱箭射死了。
1364年元旦,朱元璋召来王武,建了一百场官司。他仍然以“圣旨和王武法令”的名义发布命令。因为张士诚在1363年已经自立为吴王,所以历史上张士诚被称为吴栋,朱元璋被称为西吴。
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赴武昌监军攻城,陈立终于出城投降。吞并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了反对张士诚的檄文。张士诚的八大罪状在一次战役中被罗列出来。除了第四项和第八项与西吴有关,其余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如果不看开头和结尾,很容易误认为是元朝的惩罚性命令。这说明朱元璋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顺从天命的君王,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迅速进攻。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相继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重兵包围平江,发动了平江战役。
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王小明,派韩林儿去应天来,却在瓜州渡河时,悄悄凿了船底,王小明沉入河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使用龙凤年,称1367为吴元年。平江之战开始时,朱元璋在城四周筑起了城墙,建起了三层木塔,比城墙还高。他拿着弩和火铳向城内射击,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朱元璋多次派人投降,张士诚都拒绝了。张士诚坚守平江,粮尽之后,吃的是老鼠和干草。箭用光了,屋顶瓦片就当炸弹用。直到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进入平江,张士诚则展开巷战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虏,送往应天。朱元璋提问,他不予理睬。李善长问他,他却破口大骂。无奈,朱元璋只好命令侍卫用乱棍打死了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槐树移民
明代洪武移民是中国汉族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有组织的移民,涉及人数达数百万。其势头和范围在过去是无与伦比的。对促进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历史意义。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分配了人口的生存空间,而且经过移民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的文化、心理、习俗交流,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关照,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伐残余袁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八次军事行动。
战斗名称日期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1370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1372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1380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1387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7-1388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1390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1396
从社会动乱中恢复过来,恢复生产
明初,中华大地饱受近二十年战乱的摧残。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同息的政策。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各郡、县所有荒田免征三年税。他还采取强制措施,将农民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于开垦荒地的人,政府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还规定免税三年,耕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有五亩至十亩地的农民必须种植桑、棉、麻,十亩以上的必须加倍种植。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开垦热情。
明初除了平民村落,还有军事村落和商业村落。军营由警卫队管理,政府提供牛和农具。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明初农业迅速发展,改变了元末农村的破败景象。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军事上,朱元璋废除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前、后、右军都督府,与兵部一起牵制。兵部有权发布命令,但不直接指挥军队。总督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遣军队。这样,军权就集中在皇帝手里了。
中央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废除宰相制度。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事务,地位最高。它的行政长官是身居高位的左右总理。宰相容易与皇帝发生矛盾,而胡在明朝是最重要的。
胡于1373年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胡的弟子和追随者遍布朝野,形成一个权力集团,威胁着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朱元璋下令将左丞相胡和右丞相投入大牢。当这两个人进了监狱,审查人员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们联合起来攻击胡的独裁集团。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枉法僭主的罪名处死了胡及相关官员,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今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枉法罪处死胡后,胡案成为他打击异己的利器,使三万多人受到牵连而被杀。最后韩国李善长也受到牵连,77岁的李善长一家被杀。
然后,朱元璋在1393杀了英雄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梁国公。1392年初年末年的一天,锦衣卫指挥参与了蓝宝石叛乱,朱元璋立即让人把它拿下,交由吏部审问。三天后,朱元璋杀了蓝玉,然后,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清洗和牵连。胡、蓝两案,前后* * *杀了四万人。
打击腐败官员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就受到元朝贪官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和大哥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他从小被迫出家。所以他加入起义队伍后,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就要先把天下贪官都杀了。
后来他登基的时候,也没有食言。果然,他在全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目标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他的方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杀死了贪污62两白银以上的官员。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他身边“高倩”。
第三,朱元璋发明了“剥皮拍草”的残酷刑法来对付贪官。
第四,朱元璋绝不会容忍他培养的干部。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以其极高的威望,用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准,收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集权统治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权力更强,明中后期文官的权力更强。朱元璋利用特务机关,向朝野各地派出大量名为“查校”的特务,对他们进行刺探。
1382年,由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掌管禁军的亲军杜威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予侦察、逮捕、审判、惩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式的军事秘密服务机构。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帝国监狱”,在里面采用剥皮、拔肠、刺心等各种酷刑。朱元璋还要求锦衣卫在朝廷执行权杖。
在地方上,在各州各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盘查、抓贼、盘问汉奸。1370年,朱元璋下令建立一个取士的部门,士子要通过三门考试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书写零星不规则。据一些野史记载,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出家为僧,所以对“光”“秃”等字眼十分忌讳。连“和尚”都不喜欢,连发音相近的“声”也同样恶心。但经现代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朱元璋从来不敢谈出家的事。《明太祖墓碑》和明太祖的诗文都谈到了朱元璋少年时出家的事迹。野史说朱元璋的“光”、“秃”、“僧”、“命”等禁忌语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以上关于“文字狱”的记载,在《明史》、《史明录》等更为正式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王春雨和陈学霖等历史学家的考证大多是不真实的:
比如《野史》中的徐一奎被朱元璋杀死。然而,根据《杭州府志》、《官表》、《杭州府志》、《古今守陵表》等资料,直到文健二年,徐一奎仍然健在。《温岭市方广县浪湖知县墓志》系徐所作,时间为元年。所以“朱元璋杀徐一奎为文”是个错误。
野史记载《英治诗话》中有一首诗是和尚来回复(见心),激怒了朱元璋,被斩首。但通过对《高僧补传》的考证和灯下记录,可以得知高僧前来回复是因为他在胡谋反期间与胡互通情报而被杀,而告密者正是智聪和尚。
上面说的文字狱让公务员没有安全感,所以不得不设计标准措辞。事实是,住房部高级部长茹·太素写的奏折太长,超过10 000字。朱元璋设置文体规则,防止其再次发生。
张确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口无遮拦”和“除狰狞二字外无所忌”的规则,即皇帝的名字如果是两个字,就不必忌用这两个字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必忌皇帝名字的谐音。
关注教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不仅仅是统治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失败。因此,他一登基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术官员,并坚持将“学历”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服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提出,考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观点答题,不得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卡的样式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朱元璋对“高级教师”(国子监出身的学者)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他还应该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哈哈,可想而知,那些生活在洪武时代的老师们,尤其是那些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混日子的郭子士人,真的是如履薄冰啊!
埋葬孝陵
明陵玩珠穆朗玛峰下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的独龙府,在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史就葬在这里。
朱元璋把丧事安排得很简单,把自己的陵墓建在中山南麓,称为孝陵。方圆明十三陵全长45华里,规模宏大。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去世,葬于孝陵。谥号,寺名“太祖”。明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马皇后病逝,葬于此陵。因为马皇后的“孝”,这座墓被命名为“孝陵”。朱元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历史评价
明太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了路虎,消灭了暴动,挽救了汉族和其他民族,为中国近百年的亡国报仇,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政策,恢复了汉族。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淮河平原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这时蒙古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奴役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没有经历过中国富裕稳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也没有接受过孔孟诗、书、礼、乐的系统教育。然而,他通过自己的智慧、信仰和指挥官,推翻了蒙古的暴政和奴隶制,重建了帝国,并引导人民摆脱野蛮,重获信心、尊严和荣誉。
明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动乱之中。在这个一切都被野蛮人破坏的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直接地诉诸野蛮人的暴力,文明已经没落。只有野蛮的动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到了,仁义道德丧失殆尽。汉人沦为奴隶,被蛮族屠杀。蒙古的解体和明朝的崛起,根本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而是汉族和其他民族为了生存和自由,摆脱蒙古奴隶制的践踏而进行的一场殊死决斗。明太祖在领导汉族等民族驱逐蒙古的同时,也指出蒙古和色目人虽然不是华夏人,但如果有礼貌,愿意做中国臣民,就和中国人没有区别,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
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天灾人祸离村,饥寒交迫,直到在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官武将们走的路,不仅仅是为了私人和某个阶层的利益,就像他的自述一样——我穿着布衣,世界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