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干陵有什么秘密?
在黄河两岸起伏的渭北高原上,唐代19位皇帝的18座墓葬呈扇形分布。甘陵位于唐18陵的最西端,是唐代第三代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也是18陵墓中唯一一座从未被士兵盗掘的陵墓。
甘岭位于陕西省赣县以北6公里的凉山上,距古都xi安80公里。占据了整个凉山,312国道从山脚蜿蜒向北。自西汉文帝以来,就有利用自然山川代替封地的习俗。但作为一种制度,诏令的传人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的,昭陵是唐代第一座因山而陵。
公元683年皇帝驾崩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魏为山陵使,负责护营和陵墓工程。按照“依山为墓”的葬制,甘岭是凉山的自然山。以山为墓,在山腰挖洞修建弓玄,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到684年8月下葬时,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皇帝高宗下葬后,继续修建甘陵,中间皇帝李习安继位。706年5月,甘陵弓玄隧道重启,母亲武则天、永泰公主李显惠、义德太子李仲润、张淮太子李习安、许旺太子李、王泽太子李、益阳公主随甘陵下葬。甘陵在中宗和武则天之后,用了28年才完成。
甘陵建于唐朝全盛时期,国力强盛,规模宏大,建筑宏伟,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甘陵陵园地面建筑仿照唐代长安城,陵园分为皇城、宫城、外廓城。皇城四门外,守卫着象征皇权至上的石狮,朱雀门外的司马路竖立着华表、石人、石马等大型石雕,象征陵墓、皇帝的仪仗和护卫。陵墓地下被建成规模宏大的墓冢和墓道,死者被安放在巨大的石棺中,陪葬有大量器物、财物和俑。
几千年后,甘岭地面上的李鸿建筑已经消失。只在朱雀门外,有沿司马路两侧主峰排列的巨大石雕群,从梁山南峰向北依次对称排列。有一对华表,一对带翼的马,一对鸵鸟和五对骑兵,20个禁卫军司令的石像,左边一个无字碑,右边一个纪念碑,61个大臣石像,两个石狮。这100多件精美的大型石雕,代表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石雕艺术,成为唐代石雕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甘岭东南角有17座陪葬墓,按墓主人生前地位由远及近排列。有两个王子墓,三个国王墓,四个公主墓和八个大臣墓。从1960到1972,陕西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发掘清理了永泰公主、张淮王子、懿德王子等5座墓葬,出土珍贵文物4300件。100多幅墓室壁画是唐代宏伟的地下美术馆。壁画有《宫女》、《打马球图》、《客使》、《狩猎之旅》、《观鸟捕蝉》等。,为研究唐代的建筑、服饰、风俗、体育活动和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神秘的陵墓
在地下沉寂了1300年的幽宫重新启动,会有怎样的奇迹出现在大家面前?记者走访了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唐代历史的刘教授等相关专家。
刘教授介绍,人们经常从两三千年前仍在发掘的秦始皇陵推断:距今1000多年,处于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唐朝皇帝的生活肯定会比秦朝富裕,所以他们墓中的珍宝肯定会比秦陵中埋藏的更为稀少。所以,世人总是期待在有生之年大饱眼福。
世人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甘陵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陵墓。它是中国封建帝王陵墓的典型代表,也是举世瞩目的重要国家文物。堪称国宝。据专家介绍,甘陵有三个“独特性”:一是武则天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第二,中国历史上唯一埋葬两个不同朝代皇帝的陵墓;三、唯一未被发掘的关中唐代18墓。从远处看这座陵墓,就像一尊巨大的睡美人雕像,造型奇特,实际上是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刘教授说,围绕这座陵墓,自古以来就有传说和谜团。“无字碑”位于墓尾的原因,成为世人不解的谜。如果有专家推断墓中埋有“无字碑”的碑文,也有推断武则天把她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等等。
为什么这么高耸的陵墓的皇冠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是引人入胜。据说从陶文盗墓的史书记载到甘陵的“风雨交加,我没感觉到”,推测有“神”守护,并不是没人动盗墓。但根据专家的探索性调查,证明该墓并未被盗,这与墓体结构的复杂严密有很大关系。如隧道中部边缘上部有石条,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杆上下拉动,缝隙用锡铁填实。此外,陵墓雕刻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很难从其他地方再挖一个洞。
甘岭不仅蕴藏着历史宝藏,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该报报道,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宇航员埃德宁在飞船上俯视中国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以南有9个小黑点,分别是北纬34°和东经107 11 ',其中最西部的黑点最为突出。他认定这是新武器的安装点,立即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尼克松总统报告。
1981年,中美建交,埃德宁成为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游客。他提出要看一看9个黑点的位置,中国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派他到渭北9个黑点的位置。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帝王墓一字排开,最西边的黑点是甘陵。这一集给甘霖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干燥的墓室内部一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陕西省常山县唐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光远所说:“国家规定,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挖掘帝王陵墓;即使以前盗墓过,如果有关考古单位要清理古墓,也必须经过国家批准。”
那为什么甘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掘过的墓,会引起要不要挖的争论呢?这和甘岭本身的地理环境有关。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挖掘甘岭”,以防止甘岭地区地质、水文和地震条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甘陵古墓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关注的新焦点,关于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不断。它已被列入“议事日程”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据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甘陵建在一座石灰岩山上。因为下大雨,里面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墓里肯定会有水。至于多少,对文物有多大影响,还是未知数。现在,相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山脉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甘岭地区地质、水文、地震专题报告》也已送上级。而且这份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份报告中无法推断出地下文物目前所处的准确环境,因此对甘陵的发掘没有决定性作用。刘主任说:在我们当地,对甘陵的考古发掘还处于科研阶段,也就是说只是考察古迹,还远远没有到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所谓的“即将被挖掘”或“正在被挖掘”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王告诉记者,2000年下半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先后两次组织院士和专家对甘岭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并提出“甘岭地区水文地质和地震形势不会危及唐甘岭”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甘岭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甘岭构成威胁;对甘岭进行抢救性发掘以防止地震灾害的理由不充分;目前国内还没有有效保存大规模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类似的先进保护技术可供借鉴。因此,目前对唐乾陵的发掘并不迫切,也没有必要。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建议近期不要挖掘唐乾陵。
唐墓里可能有很多名人的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都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她说:“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古墓的挖掘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寻宝。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宝藏,你会渴望把它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第一抢救为目的,以‘不主动发掘’为工作原则。”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水平,是决定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发掘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以甘陵为例,甘陵的文物保护有哪些棘手的问题?
据甘陵博物馆刘馆长及相关人士介绍,主要问题是有机物的保护。由于墓室处于真空环境,如果温湿度相对稳定,更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而如果挖掘出来,有机物是最容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代墓葬中有许多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和帛书,特别是干墓中有相当数量的纸质名人字画,很可能有许多至今未公开的名人真迹,以及解读这段历史中许多谜团的文献,展示了当时真实的丝绸制品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遗体。如果在发掘的时候没有保证这些文物完整无损,保存时间长,一旦损坏,就会成为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有机物的保护是专家们最头疼的问题。不过,刘主任也向记者透露了决定发掘的可能性,即从抢救文物的目的出发,一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各种地下环境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现有文物必须抢救时,将立即进行发掘。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测,是否挖掘的决定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得出。
目前,我国的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放眼全球,人类仍然受到诸多保护和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不得不时刻警惕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挖掘是妥善保护这些珍贵古代遗产的最好方式,全人类都在期待这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