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典当行是如何运作的?
典当行的发展
老当铺前有木栅栏,纯粹防身。不是传统的说当铺是犯人开的。
1900年前后,北京的典当行有200多家,其中常、刘、董、孟等几个典当行比较富裕。这些典当商的经营资金大多来自清内政政府的官员和宦官。
典当行有一整套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传统。老式的从业者,高大的柜台,写在门外墙上的“当”字,总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神秘感觉。
20世纪初,典当行陆续拆除门前多年不变的旗杆或牌楼,竞相效仿1900年皇城附近禁区东安门路北一户人家所设的“御堂当”盖。“宇通堂”没有设置旗杆牌楼,而是在围墙的门楣上做了一个青铜三面牌。牌面镂空,刻有云头、方胜、万字等一级图案。它的形状像一个悬檐,被称为“云卡”。牌的背面嵌在门楣里,挂着两个蝎子。当时同行觉得新奇,俗称“双蝎宇通”。
旧中国的一种高利贷。这是一种剥削方式,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价值进行贴现,贷出现金,并定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典当行起源很早。南朝时有寺院以衣服等动产作抵押经营借贷业务。典当行在唐代成为优质仓库。唐玄宗年间,一些贵族官僚建店,开厦铺、质仓,从事商业和高利贷剥削。它和橱柜商店一起占据了市场的重要位置。唐会昌五年,皇帝在一份文告中说:“早晨盛装”、“借给周华”、“清路”,都是设立私库,与人争利。宋代的典当行被称为长寿仓库。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长寿仓(优质仓)也随之发展起来。大甲,富商,政府,军队,寺院,大地主都以货物为抵押开始借贷业务。宋代抵押的物除了普通的金银、珍珠、玉石、金钱、货物外,有时甚至还包括奴婢、牛马等活物,而普通劳动人民多以生活用品作为抵押。长生库贷款期限短,利率高,任意压低质押物价格。贷款到期不还,质押物就被没收,导致很多人破产。元代经商者多为回民。典当商也是回民。元代典当行叫溶碘铺,典当借贷利息很高。很多劳动人民没钱赎回,品质被典当行吞噬。到了明代,正式叫典当行,典当人多为晋陕商人和安徽人。明朝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店铺,有些商人专门经营店铺的质量,发家致富。这些商人的经营范围比以前更广了,不仅一般穷人被剥削,一些有钱人家也因为典当而濒临破产。明代还出现了乡镇“当押”,即乡镇小典当商拿城里大典当商的钱当资本,质押的物品转交给城里的大典当商。典当行在清代非常普遍,乾隆年间北京有600-700家典当行。清代典当行剥削人严重。比如浙江湖州典当行的“利息钱”,以前分三档,10以上为1分,每月5%,1以上为每月2分,1以下为每月3分。利息按月计算,超过几天也按1月计算利息。而且,一定时间不能赎回就死了,质量会被典当行没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典当还与银行、钱庄建立借贷关系,在城乡形成高利贷网络。官僚资本银行也介入,国民党的一些地方政府也设公典、公卒,也是放高利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典当行停止营业...
目前国家已经开放了典当行业务,典当行通过全部审核后属于合法经营范围。
/view/26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