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昆虫的问题

昆虫习性2007年114年10月星期日14:20不需要用脚跳的昆虫。

在昆虫家族中,跳高和跳远的专家很多。虽然跳蚤很小,但它能跳过它身高的100倍。棉蝗精力旺盛,跳远平均成绩是自身长度的143倍。然而,这些跳高和跳远的“冠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种食物有一双发达、强壮的适于跳跃的后脚。

有一种虫子擅长跳高,但是它跳高的方式不一样。就是我们要说的不跳脚的bug——磕头bug。

磕头虫是一种常见的小甲虫。虽然它能跳40多厘米,创造了跳50多倍于其身高的惊人纪录,但它只有三对又短又小的胸脚,与其他跳虫强壮的后脚相比,小得可怜。这样的脚,只能爬行,根本跳不高也跳不长,更别说跳几十倍身高的了。

那么,磕头虫是如何创造出跳跃50倍高度的惊人记录的呢?《楞严经》真的有什么特殊作用吗?

解开这个谜团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抓一只磕头虫,仔细观察,看它怎么“跳得高”,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原来,让磕头虫“跳”得高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和腹部有一个类似铰链的键。磕头虫在腹部朝天,背部着地躺在地上时,头部用力后仰,背部拱起,在其下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区,然后突然收缩背纵肌,使胸部突然挺直。这时,它的背部会猛烈地撞击地面,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磕头虫的身体会突然被弹到空中。就这样,磕头虫没了腿,却成了成功。

有意思的是,昆虫磕头的“跳高”姿势还是很好看的。当它的腹部弹向空中时,它就趁机在空中做一个“前滚翻”,把身体翻过来。当它着陆时,它能稳稳地站在地上。

一只长着奇怪角的虫子。

牛头上有角,鹿头上有角,犀牛头上也有角。这些动物头上有角,不是漂亮的装饰品,而是攻击或防御的武器。奇怪的是,在昆虫家族中,也有很多头上长着奇怪角的昆虫,角蝉就是其中之一。

角蝉的角真的很奇怪。它的角不像动物的角,是从头骨长出来的,而是由胸部的前胸背板形成的。不同种类的角是深色的,角的样式也不同。中国高冠蝉的角向后上翘得很高,就像戴了一顶高冠的帽子;三刺蝉的角贴在腹背上,就像一根尖刺。角蝉头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角,并不是像动物一样用来争夺霸权的,而是有着自己的神奇用途。

角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树上的昆虫。角蝉栖息在树枝上时,头上的“高冠”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枯枝。当三角蝉落在一棵带刺的树上时,它向后的刺就夹杂在其中,更难辨别真伪。不可思议的是,当几只或十几只有角的蝉停在同一根树枝上时,它们会等间距排列,让人看起来像真的小树枝。有了这样逼真的拟态伪装,模仿周围的环境,角蝉就能轻而易举地欺骗敌人,保全自己。

独角仙也是一种头上有角的昆虫。它身材修长,穿着坚硬的盔甲,头上有一个向前突出的长角,末端有一个小叉。因为这种独角兽是雄性用来争夺配偶和争斗的武器,所以只有雄性才有。在独角兽的求偶季节,一旦两只雄性相遇,它们就会利用这只“令人生畏”的独角兽展开激烈的争斗。

长柄上有眼睛的虫子。

昆虫的眼睛各种各样,有的大得惊人,有的小得惊人;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几万个小眼睛组成的复眼。然而,我想知道这些眼神有多奇怪,多诡异。它们大多生长在昆虫头部和外壳的表面。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种昆虫,它的眼睛不在头壳上,而是长在头上伸出的两个长柄上。这两只眼睛的长柄长度是65438+自身长度的0.5倍。不认识它的人看到它奇怪的眼神,往往会误以为是它头上的触角。

这种长着奇怪眼睛的虫子,因眼睛奇怪而得名,被称为突眼。

看到突眼有这么奇怪的眼睛,你可能会想:它的视力一定不一样吧?是的,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昆虫的复眼越突出,它的视野就会越宽。突眼蝇的眼睛远离头壳,长在长柄顶端。真是“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有了这样一双眼睛,各个方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过,话说回来,突眼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复眼。研究表明,组成复眼的小眼睛越多,视力越好。而突眼蝇的眼睛长在长柄的顶端,所以不能长得很大,组成复眼的小眼睛很少。所以它的视力自然不太好。这样,它的视力虽然好,但却是一个戴着“架空眼镜”的近视眼。

还有,与其他昆虫相比,突眼的眼睛离大脑太远,图像通过神经传递的时间自然也比其他昆虫长。所以它对视野内物体的反应会慢一些。至于突眼者的眼睛能否像双筒望远镜一样自由变焦,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了。

孵蛋的虫子。

绝大多数昆虫都是卵生的,但与同样卵生的鸟类不同,一般昆虫的雌性产卵后什么都不做,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孵化成长。比起那些辛辛苦苦孵化哺育幼鸟的鸟儿,这些昆虫的父母真的连对孩子最起码的责任感都没有。

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不养自己的孩子?不是,在昆虫家族中,有一种昆虫,它和鸟类一样,辛勤地孵蛋、喂养、照顾自己的孩子,直到孩子能够独立生活,才会让他们自食其力。这种有着奇怪习性和孵卵能力的昆虫叫蝾螈。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一对坚硬的尾夹,所以人们称它为“耳夹”虫。

耳夹虫结婚后,即将临盆的母虫会用嘴和脚在地下挖一个8-12厘米的洞,作为自己的产房和育儿室。洞挖好了,母虫钻进去,用泥把洞封住,开始隐居。在洞穴里,雌虫产完卵后,像母鸡抱窝一样趴在蛋堆上,用自己的体温孵化卵。为了让鸡蛋受热均匀,她会不厌其烦地用嘴翻动鸡蛋。大约20天后,耳夹虫的孩子出生了。这时,母虫打开洞口,出去给孩子们找吃的。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它离开时还会用东西堵住洞口。当它找到食物时,就用尾钳把它拖回来,咬起来喂给幼虫吃。当孩子们长到二龄时,耳夹虫的妈妈会让他们出洞,培养他们的谋生能力。直到小耳虫长到三龄,妈妈才会允许它们离开,独立生活。

孩子们的翅膀变硬了,他们远离母亲生活,但此时雌性耳夹虫耗尽了繁殖后代的努力,很快死去。在昆虫世界里,雌性耳夹虫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慈母。

一种可以释放“毒气弹”的虫子

毒气弹是一种利用毒气杀死敌人,使敌人难以防御的武器。有意思的是,在昆虫中,有一种叫七步(虫甲)的行走昆虫也是用“毒气弹”攻击敌人和猎取食物的。

七步(昆虫甲虫)是一种喜欢在夜间活动的甲虫。它穿着坚硬的盔甲,仿佛是古代的战士。虽然它的三对行走的脚没有擅长跳跃的昆虫那么有力,但它仍然通过交替的动作爬行得非常快。如果说昆虫王国有种族的话,那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齐步(Bug A)整天忙着东奔西跑,到处找东西。原来它是在寻找可能充饥的猎物?七步甲(昆虫甲虫)是一种食肉昆虫,吃肉,不吃素。它看不上各种植物,却爱吃粘虫、地老虎、蚯蚓。当它发现猎物时,先观察一会儿,然后上前用触角试探它,再张开大牙使劲咬。被攻击的猎物拼命抵抗,气步(虫甲)一时难以制服,所以会使用自己的杀手锏“气弹”。这时,只见它转过身来,瞄准猎物,从肛门里“砰”地喷出一股烟雾状的气体。这种气体不仅有强烈的硫酸味,而且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接触到皮肤,会有灼痛感。猎物被“毒气弹”袭击,全身布满乳白色晶体。疼痛难忍,一直在地上打滚。此时气步(虫甲)并没有放松,依然向猎物接连发射“气弹”,直到将猎物打昏。然后,七步(虫甲)开始慢慢消化这顿美餐。

有趣的是,如果气步(昆虫甲虫)遇到同类异性,它们会友好地分享猎物。但同性的人相遇,会为了猎物发生“气战”,各自用自己的“气弹”攻击对方,直到打败一方,逃之夭夭。

被称为“蚜虫克星”的昆虫

蚜虫是一种令人厌烦的害虫。在他们的肆意消耗下,农作物很快就会枯萎,导致极其严重的减产。但是,每当有蚜虫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只小甲虫,它的翅膀鲜红,身上有七颗黑色的星星,对蚜虫发起猛烈的攻击,毫不留情地把蚜虫和蚕吃进它的肚子里。这只美丽勇敢的小甲虫就是七星瓢虫。如果一只疯狂的蚜虫遇到它,它会像一个克星,生来就要死。

七星瓢虫俗称“花姐姐”,是一种食虫昆虫。不仅它成年后爱吃蚜虫,就连它的幼虫也非常爱吃蚜虫,而且非常凶猛。七星瓢虫的幼虫有一对锋利的大牙齿。它一闯入蚜虫群,就开始用大嘴撕咬。蚜虫一见,立即虚弱瘫痪,不敢再动,只能等死。瓢虫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吃的量惊人。它一天吃掉100多只蚜虫。七星瓢虫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吃到蚜虫,在产卵时专门寻找被蚜虫危害的植物,在叶子上产下像窝头一样的黄色卵,这样小瓢虫一出生就有了丰富的食物。

除了吃蚜虫,瓢虫躲避敌人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有人碰它,它会立刻“休克”,装死不动。直到危险过去,它才开始爬行。如果有人抓住它,它也会用第二招避敌保命:从它的腿关节中间流出一种黄色的液体,又臭又辣,让人很不舒服。即使是那些爱啄虫的鸟,闻到味道也要远离。

七星瓢虫是农田卫士,帮助人们消灭蚜虫。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它。

一种被称为“绿色世界的恶魔”的蠕虫

蝗虫是农业的敌人。在中外历史上,蝗灾、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挨饿的悲惨记录数不胜数。解放前,中国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当时一旦发生蝗灾,一眨眼的功夫,各地的庄稼都会被蝗虫吞噬。饥饿导致数百万灾民背井离乡逃亡,许多人被活活饿死。1944年期间,太行山区发生蝗灾,落地的蝗虫足有一两尺厚,成为一个蝗虫的世界。在国外,1889年红海附近发生过一次蝗灾,大群蝗虫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英里。估计这批蝗虫总重量多达55万吨,需要1万多节铁路车厢才能装得下!

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如此之大,难怪人们称它为“绿色世界的魔鬼”,它的气味变得苍白。

蝗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蚂蚱。它有一个又大又发达的嘴巴。它像镰刀一样吃植物,又快又硬。此外,它还拥有贪吃的饮食和巨大的肚子,因此它成为了吞噬绿色植物的恶魔。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同样是蝗虫,在某些年份,它们分散居住在对农业无害的地方,而在另一些年份,它们会聚集在一起飞来飞去,到处为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的密度。如果今年某个单位面积的蝗虫数量少,食物丰富,就会形成分散型,不再迁徙觅食。如果今年某个单位面积蝗虫数量特别多,食物不足,它们就会在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理反应,产生群集的要求,形成群居的飞蝗群,给绿色世界和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古代,蝗灾几乎不可抗拒,所以被迷信的人视为“神虫”。现在,人类有了科学的灭蝗方法,这个“绿色世界的恶魔”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可以用泡沫隐藏的虫子。

在会使隐形的昆虫中,有一种昆虫叫泡沫蝉,很奇怪。它不是像竹节虫、叶螳螂、死蝴蝶那样模拟周围的环境,而是用与周围环境非常相似的形状、姿态、颜色来欺骗敌人,而是用自己粉末分泌的泡沫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以此来躲避天敌的眼睛,从而生存下来。现在,我们来看看莫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隐身术的!

蝉是花园和农田里常见的害虫。它的头部有针状的刺吸器,可以刺穿植物的叶子或茎,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当我们在植物的叶子或茎上发现像唾液一样的泡沫时,那就是蝉的藏身之处。我们只要用一根草棍把泡沫拨开,就能看到一只乳白色的小虫在里面爬行,那就是藏起来的蝉。人们总是看到泡沫蝉躲在泡沫里,以为泡沫是它吹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吹在泡沫里”。

蝉用来遮盖身体的泡沫是哪里来的?是用嘴吹出来的吗?不是这样的。原来这些泡沫是从它腹部下端瓣膜口附近的腺体排出的。当这种胶状腺液与瓣膜排出的气体混合时,就会形成成堆的泡沫。

蝉为什么躲在泡沫里?原来,它的身体在幼年时期非常娇嫩虚弱,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死亡。还有,它不会飞,也跳不远。如果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天敌捕食。为了躲避烈日和天敌的伤害,泡沫蝉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这种用泡沫覆盖自己的隐形技术。这种奇妙的隐形能力让它安全度过了童年。当蝉长成成虫时,它可以飞和跳,所以它不再需要用泡沫覆盖自己。

一条在麻纤维中度过一生的虫子。

自然界中,一种昆虫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给自己织一种“麻纤维”,穿上它才能活下去。之后,它长大,结婚,产卵,完成繁殖的任务。直到生命的尽头,它一刻也不肯脱下这根“麻纤维”。

这种离经叛道,一辈子穿着“蓑衣”的,就是飞蛾之女。

为什么雌蛾一生都穿着「麻纤维」,总是不肯脱下来?这与其特有的身体条件是分不开的。蛾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雌蛾和雄蛾一样,是一种没有翅膀的小型食肉昆虫。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用吐出来的丝给自己织了一件外套,然后在上面粘上一些枯枝落叶,把自己紧紧地裹在里面。因为这种粗布大衣很像农民用来遮风挡雨的麻纤维,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Mimo”。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雄蛾幼虫长成成虫后,长出了一对翅膀,可以摆脱“麻纤维”,四处飞翔。但雌蛾成年后,并没有雄虫那令人羡慕的翅膀,仍然是一种没有翅膀的食肉动物。为了安全,它不得不终生生活在自己编织的“麻纤维”里。

飞蛾的“麻纤维”也很奇妙。它可以随着蛾幼虫的不断生长而变宽变长。蛾幼虫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会把头伸出“衣服”外,一般都躲在里面。这样,它的天敌只看到一小堆枯枝烂叶,怎么会想到里面还藏着一只又白又胖的食肉动物呢!

蛾幼虫成熟后会躲在麻纤维里过冬,第二年春天再变成成虫。这时,雄虫脱下“麻纤维”飞走了。没有翅膀的雌蛾不得不等待雄蛾来到家里被妻子收养。当雌蛾与新郎交尾产卵,完成繁衍任务后,就死在了她这辈子从未脱下的“麻纤维”里。

腿上有耳朵的虫子

动物的耳朵是听声音的器官。通常,动物和鸟类的耳朵都长在头上。然而,如果我们看昆虫,我们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在它们的头上找到耳朵。昆虫是不是根本没有耳朵?不是这样的。不信你看,当你轻轻地走近一只蝗虫,准备抓住它时,它飞走了;当雄蟋蟀唱起优美的“情歌”时,雌蟋蟀会有所回应。这说明昆虫是有听觉器官的,但它们的耳朵是一对不被人注意的“耳朵”。

昆虫的耳朵长在哪里?原来昆虫的“耳朵”可以长在身体的任务部位。像它们的触角、胸部、腹部和腿一样,它们可能有听觉器官。信不信由你,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捕到的和蟋蟀是昆虫界的“流行歌手”。在夏天和秋天的原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它们美妙的歌声。他们的耳朵长在哪里?昆虫学家研究观察后发现,它们奇妙的“耳朵”其实长在它们的前腿上。在它们的前腿上,有一条椭圆形的小缝,缝的内侧有一层薄膜。当声波到来时,薄膜会引起振动,振动会通过神经传递到蟋蟀或蟋蟀的大脑,所以它们能听到声音。科学家称它们奇妙的“耳朵”为“听觉装置”。

蝗虫的“耳朵”不像猫头鹰和蟋蟀一样长在腿上。它们的“耳朵”隐藏在第一个腹部的两侧。他们是一对耳膜,听觉也很灵敏。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立刻逃跑。昆虫,如毛毛虫和蟑螂,对声音也非常敏感。它们通过多毛的感觉器官感受声音。这些毛茸茸的传感器就像微型振动器一样,可以向它们传递声波振动的强度和方向。这可以说是昆虫中最简单的耳朵了。

能在水上滑行的蠕虫。

在夏天和秋天,如果人们去湖泊或小溪,他们经常会看到一只黑色的虫子,伸展着它细长的腿,以很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虽然它们在追逐嬉戏中时不时会有“三级跳”,引起水面涟漪,但它们的身体不会被水打湿,也不会沉入水中淹死。看着它优雅的滑水,我们不禁赞叹。

这种能在水面上自由滑行的小虫叫水黾,因为它在水面上滑行跳跃时激起的波纹与油滴落在水面上的样子十分相似,所以人们称它为“油贩”。水黾能在水上滑行,离不开水特有的张力和身体的特殊结构。虽然水是液体,但由于张力的作用,它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如果不被破坏,这种薄膜可以承受一些非常轻的物体。例如,如果我们小心地将一根缝纫针放在水面上,针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入水中。水黾的身体很轻,细长的后腿极度向身体两侧伸展,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单位面积水面所承受的重量,这样它身体的重量就不会破坏水面上的薄膜,而只是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凹槽。这个凹槽就像一个滑梯,能让水黾在水面上自由滑行。为了适应水面的生活环境,水黾的身体和脚上也覆盖着浓密的拒水毛尾。有了这根发尾的保护,水黾的身体就像穿上了一件神奇的“拒水外衣”,不会被水打湿。他们可以在水面上追逐嬉戏,不用担心溺水。

鼓虫是一种黑色的小甲虫。它有两对特殊的眼睛,一对在后脑勺上,可以观察空中的情况。一对生在腹侧,可以观察水下的动静。虽然没有水黾大,但也是一种滑水虫。

能在水下建造“房子”的昆虫

在昆虫世界里,有许多能建造“房子”的“建筑师”,其中一种杰出的昆虫幼虫——石蚕,被命名为沼泽石蛾,能在水下为自己建造一座坚固而实用的“房子”。

虽然沼泽石蛾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但它的幼虫石蚕是在水中出生和长大的。在漫长的童年中,石蚕必须尽力避免被那些天敌吞噬,才能安全成长为成虫。石蚕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作为防身武器,也没有独特的游泳技巧。它如何保护自己?让我们来看看水底。

在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底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由沙子或植物折断的枝叶构成的小盖子。这些套子会随着季节而变色。秋冬是深色,春夏是亮绿色。这些奇妙的小盖子,就是石蚕为自己建造的“房子”。在这个不仅是居住的地方,也是变相躲避敌人的地方,石蚕过着舒适安全的生活。

水不比土地好。石蚕是如何在水下“施工”,为自己建造这个“舒适的小窝”的?原来石蚕的嘴里有一个能吐丝的腺体,吐出来的线很粘。有了这个宝藏,石蚕就建不起“房子”了。它先用嘴和脚找到一些植物碎片,然后用吐丝把它们随意绑在身上,做一个临时的“庇护所”。安全得到保证后,石蚕开始精心搭建永久性的房子。它精心挑选合适的建筑材料,用分泌的粘液把它们一个个粘在临时“避难所”前。这样,再过几个小时,石蚕的“新家”就可以建成了。从此,石蚕就在这个“舒适的窝”里吃、喝、睡,直到长成成虫,离开水在陆地上生活。

可以涂“苦肉汁”的昆虫

《越国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断臂的故事,讲的是宋朝为了和打成一片,劝说金把降服于南宋,他用险断自己的手臂,骗取敌人的信任,最终得逞。有趣的是,在弱肉强食的昆虫世界里,除了一些昆虫会采取各种奇妙的伪装技术来保护自己之外,也有一些昆虫在决一死战中会拿“苦肉汁”和砍掉自己的四肢左来欺骗敌人以保全自己的生命。然而,与王佐不同,人类的手臂终身残疾,这些昆虫如果是幼虫,可以再生新的肢体。

蟋蟀、蚱蜢、蝗虫是最熟悉的能练“险”的昆虫。人们在抓到它们时,往往会学到它们用来自救的“苦肉计”,就是为了逃跑而砍掉它们的四肢。到时候,他们会打断自己的一条大腿,然后用另一条腿快速逃离。如果它们遇到的危险不是来自人类,而是来自天敌的捕食,它们这种“苦肉汁”的表现会让它们化险为夷,保住性命。因为当自动脱落的肢体引起天敌的注意时,它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逃跑了。

经常在野外活动的蚊子,也善于利用“风险”。这种蚊子虽然长得像喜欢咬人吸血的蚊子,但体型却比蚊子大八九倍。它从不咬人也不吸血,但对水稻有一定伤害。因为它的脚很长,所以人们叫它“长腿蚊子”。当它遇到蜻蜓、青蛙等天敌时,它的步幅被咬,它会弃步幅而逃。

这种昆虫利用“风险”的有趣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残留自卫”。

蜂群

在南美洲,有一种昆虫让人脸色发白。这就是在那里肆虐的“杀人蜂”。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十年间,已有数百人被这种剧毒凶猛的蜜蜂活活蜇死。至于在这种蜜蜂攻击下死去的猫、狗等家畜,更是不计其数。

有一年,巴西几名消防员在清理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激怒了那里的“杀人峰”。此刻,疯狂的冯叶出现了,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群都会对其发起攻击。据人们事后统计,三个小时内,500多人被蛰3万多次,平均每人60次。此外,还有很多猫狗被蜇死。在另一次杀人蜂袭击中,超过1000人受伤。

蜜蜂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勤勤恳恳地采花酿蜜,把甜蜜等蜂产品奉献给人们,从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而这种让人谈蜂色变的“杀人蜂”到底是什么蜜蜂?原来,这种可怕的“杀人蜂”其实是人类自身的偶然疏忽造成的。1956年,巴西昆虫学家为了改良当地的蜜蜂,使其产蜜更多,特意从非洲引进了一只野生的产蜜冯叶,与当地的蜜蜂杂交,出人意料地繁育出了这种好斗的蜜蜂。后来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一些杂交蜂逃出了实验室,在野外迅速繁殖,成为令人恐惧的“杀人蜂”。后来,虽然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消除这一祸害,但这些杂交蜜蜂具有很强的创造自然和快速繁殖的能力,因此直到今天也未能有效阻止其传播。

一种能长出蘑菇的虫子

在南美洲的巴西,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叫做切叶蚁的奇怪昆虫。这种蚂蚁是棕黄色的,腿长,跑得好,而且从不疲倦。最奇怪的是它的上颚非常结实,像剪刀一样锋利。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爬树,剪下树叶带回蚁巢。当切叶蚁忙着切割和搬运树叶时,这就像是一场绿色旗帜的无休止的游行。有时,一夜之间,他们可以砍掉一整棵树的所有叶子。

切叶蚁忙着剪叶子拿回去的时候都在干嘛?如果我们把窝挖出来,就会发现切叶蚁其实是会种蘑菇的“蘑菇专家”!他们没有摘叶子那么辛苦,但是他们想用叶子作为蘑菇种植园的培养基。切叶蚁抱的窝里有上百个宽敞的房间,是切叶蚁的“种植”园。当切叶蚁把叶子带回巢穴时,它们把叶子交给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切叶蚁和叶片管理蚁,后者把叶子切成碎片,与幼虫的或自己的粪便混合,制成培养蘑菇的“土壤”。用不了多久,种植园里就会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为了让这些菌丝长得更好,管理蚂蚁也对这些菌丝呵护备至,不断修剪施肥。从菌丝被切开的地方,会流出一滴液体。液体凝固后,会变成白菜一样的小肿瘤。这种小肿瘤营养丰富,切叶蚁家族成员将其作为食物,喂养后代。

很有意思的是,切叶蚁的环保意识很强。它们从不在靠近巢穴的树上采集树叶,而是总是去离巢穴相当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蚁巢周围的树木受到了保护,蚁巢可以避免过于潮湿或被淹没,因为没有树木从地面吸水。

养奴隶的虫子。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奴隶社会。在那个野蛮的社会里,在部落战争中被抢劫的人都成了奴隶。奴隶不用为奴隶主做重活,也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奴隶主随意买卖甚至杀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邪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在昆虫世界里,有一种昆虫,靠掠夺和蓄奴为生。这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奴隶蚁。

奴隶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蚂蚁。在它的蚁群里,奇怪的是和其他蚂蚁不一样,不仅有负责战斗的士兵,还有负责筑巢、觅食、喂养幼虫的工蚁,但所有工蚁也都变成了士兵。这些奴蚁虽然勇敢好战,但都很懒,连筑巢、照顾幼儿、觅食、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都懒得做。但是蚁群不做这些工作是无法生存的。于是这些坚韧懒惰的奴蚁就打起了别人的主意。它们攻击附近的其他蚂蚁,闯入其他蚂蚁的巢穴,将它们的幼虫和蛹抢进自己的巢穴。当这些幼虫和蛹在蓄奴蚁的巢穴中长大后,就成了蓄奴蚁饲养的“奴隶”。它们专门为奴蚁筑巢、觅食、养育幼虫、打扫卫生等重活。由于“奴”蚁寿命不长,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蓄奴蚁要不断发动战争抢夺“奴隶”。

有一种奴隶蚂蚁叫红蚂蚁。因为长期的“剥削”生活,他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懒人,如果没有“奴隶”蚂蚁来喂它们,哪怕食物就在眼前,它们也宁愿饿死也不愿张嘴吃东西。

嗜血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