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一种酒杯?客人吃饱了酒再喝,杯子里永远不会少酒?

客人总是满的,所以我提议为国酒干杯。这是古代著名的对联。中国古代有没有一种酒杯?它灌满酒后,在客人喝的时候,杯子里的酒是不是永远不会“干”了?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认为校易搜是在说醉话。其实校易搜是个滴酒不沾的人,说得很清楚。

李白曾写过一首诗:鸬鹚勺,鹦鹉杯,一日三万六千杯,百年不遇!明朝的刘冰也写过荆门赋,里面有一个红鸬鹚勺和一个绿鹦鹉杯。这句话。

在李白和刘冰的诗中,有一个鹦鹉螺杯。在历史记载中,鹦鹉螺杯是那种永远不能喝的杯子。

有读者说,且不说刘冰,具体说李白,李白就是李达的白话,有三千根头发;神仙摸我顶,结发赠仙;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不都是无影的吗?

而唐诗中描写的一些物体,看似不可理喻,其实是存在的。如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应如天台山明月前四十五尺瀑泉,文章妙,满地白霜。”

斜纹是一种服装。怎么会像烟、月、水、霜呢?但马王堆出土辛追夫人素纱衣后,当代人知道,在世界上最轻、最通透、最优雅的衣服面前,白居易的诗是无法用太多来形容的。

无论考古学家还是古代文学家,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有幸在古墓中出土了一个鹦鹉螺杯,让大家知道“常饮”的秘密。

这个机会终于在1965到来了。南京有一座香山,山下有很多古墓。为了避免盗墓贼的迫害,南京的文物部门组织人力对这些古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在这些古墓中,出土的最有价值的文物是王行芝夫妇的墓。根据他们的墓志铭,王行芝原籍琅琊县临猗乡南仁里。东晋中下层官员,2006年10月18日死于咸康。

王行芝墓出土了许多金代文物,其中两件值得一提。一个是王行芝和他妻子的墓志铭。有人称墓志铭上的书法:苍劲有力,端庄典雅。这支笔挺拔,精神温和,表现古拙。

此墓志铭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研究金代书法的绝佳样本。

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是一个破碎的海螺。这个海螺已经断成两半,露出了海螺末端一个又一个的空腔。在非沿海城市南京的古墓中发现海螺是不寻常的。更不一般的是,海螺壳上嵌有完整光滑的铜边。这只海螺是什么做的?当时在场的所有古代文物专家都很不解。

一个人不懂,不代表南京各路专家不懂。南京博物院随后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南京海洋生物学家、著名作家、文史专家、考古学家齐聚南京博物馆,大家畅所欲言,为的就是搞清楚这个海螺的具体用途。

历史专家说:这个海螺应该是一种乐器。法轮和蜗牛都是乐器。没有海螺能做什么?

考古学家说:这个海螺是装东西的容器吗?

而编剧说:我觉得这个海螺后面有很多文章。

最后,海洋生物学家站起来说话了。他告诉大家,这个海螺不一般。它的名字叫鹦鹉螺,原产于印度洋的珊瑚礁水域。这只海螺死后,蜗牛并没有沉下去,而是漂浮在海面上。鹦鹉螺有美丽的外壳。是古代沿海地区贵族的展示。它奇妙的形状,美丽的颜色和独特的纹理都有一个耀眼的财富。海洋生物学家的话刚落地,一个作家站了起来。他兴奋地说,难道是传说中的鹦鹉螺杯?

专家查资料,找书籍,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海螺就是传说中的鹦鹉螺杯。

其实鹦鹉螺不喝酒的秘密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鹦鹉螺体型巨大,可以装几公斤白酒。所以很难喝少量的白酒。最神秘的是,鹦鹉螺的壳上有30多个自然分裂的空腔,但它们都有相互连通的孔。虽然可以灌酒,但不能一口喝完。你需要慢慢喝。因此,我们有“永不落幕”酒杯的美誉。

鹦鹉螺杯秘密的揭开,无异于考古界的一块心病。其实从这个进口产品上,我们也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与世界进行贸易,不仅要通过陆路,还要通过海路。这样才能交换需要的商品,吸收财富,快速发展,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