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历史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历代中原政权都非常重视大同城防的建设。明末,大同作为九边之一,成为同时抵御清军和李自成入侵的京师门户。

所以在大同的考古过程中,当地出土明代城砖和火炮是常有的事。2014程楠护城河整治期间,施工人员挖出阿明王朝重炮,全长2.4m,重约1800kg。

除了主管和铸造厂的一系列名字和官职,枪身上刻的字多达257个。米珍捐赠田字4号西炮?11这个字很特别,这个铭文向我们透露了至少三个关键信息。

1.这支枪原来的位置是距离大同千里之外的吉运镇(今天津市吉州区)。

2.火炮铸造的资金来源是捐赠。明朝末年,国库空虚,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一些边陲城镇采取地方官、富户捐资铸炮的方式,以防止敌人入侵。因此,这种方式铸造的枪支是私人枪支,通常只能用于当地的城防,不允许随意转移到其他地方。

3.火炮型是明朝改良的西洋火炮,也叫?红夷炮?。西炮本来是英国重型滑膛炮的名称,因为最早是荷兰人(?弘毅?)传入,故称明朝?红夷炮?。崇祯皇帝继位后,希望通过装备先进火炮来扭转明军不利的战局。因此,仅崇祯三年,明朝就一次性仿制了400门弘毅炮(官炮)。

火炮最初是在中国发明的。16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炮铸造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后来因为数学和理化知识的广泛应用,欧洲逐渐在火炮设计上超过了中国。于是,明末在徐光启的带领下,开始了对西洋枪炮的逆向仿制。

当然,明朝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而是充分发挥了中国冶炼铸造技术的优势。这件大同出土的田字四号炮已经确定,炮身采用双层材料,即内筒采用柔韧性强的熟铁,外层采用硬度高的白口铁。复合金属?与铜枪和铁枪相比,该枪兼具抗压和便携性,大同文管所专家称此技术为明代独创。

那么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密云地区的城防重炮是在千里之外的大同护城河里挖出来的?

其实这和清朝一段隐晦的历史有关。清军入关后,李自成一路败退。之后投靠李自成的前明将领,陆续向清朝献表。大同连长蒋贤就是其中之一。但清朝统治者对曾经关押过明朝枣强王后裔朱鼎山的姜嵌深表怀疑,实行圈地、剃度等政策直接导致了姜嵌的叛乱。

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姜嵌自称将军,再次身着明朝服饰,尊永历,公开反清复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闻讯大为震惊,调集重兵围攻。但由于大同城防守坚固,清军轮番攻城9个月,未能攻占。多尔衮不得不两次亲自督战,四次征召红夷炮兵。

田字四号西炮?多尔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调到大同门口的。从炮口外层的爆炸程度可以看出,四号炮开火频繁,战事激烈。

当然,装备红夷炮的清军没能攻下大同。最后,依靠蒋默石的杨振伟兵变,清军进入大同。对于大同之乱,清朝在描述这段历史时很隐晦,只强调?重征大同,置杨振伟于死地?、?军民饿死了?。

但实际上,多尔衮破城之后,又残忍地下达了?屠城斩墙?于是,清军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同时将大同城墙拆毁了5英尺,摧毁了所有的防御工事。规定大同周边地区人民三年不得为官,有学者粗略统计过,被杀者多达八九万人。

田字四号炮的意外发掘成了?大同的屠杀?这段晦涩历史的重要证据。

秦汉武皇帝后记:这种明末独有的铸枪技术也被清朝继承。但在康熙晚年,清朝对火器持严控态度,强调骑射是满洲的立国之本,严格控制火器的发展,并规定绿营只能使用老旧劣质的火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代火器发展趋于停滞,中西差距再次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