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起源于什么时候?军事训练起源介绍。
“军训”最早可以追溯到至夏商代的奴隶社会,在随后的朝代都有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学生的军事教育很早就开始了。周朝的标准课程包括“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击、御防、书法和数学。其中,射箭是射箭的技巧,御是驾马车的技巧,因为直到春秋时期,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
秦汉时期,学校军训开始衰落。儒家思想逐渐被视为正统。随着省略了军事教育内容的新六艺成为主导,军事训练的功能被弱化为一种仪式性的程序。
隋朝时期,由于“抑武抑文”,军队装备大大减少,国民教育的重点由学武转向写作。科举考试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家后,文不考武,文人学子为了沽名钓誉,无暇研究军事,军训也逐渐被废弃。
1894甲午战争惨败后,举国上下都意识到了“强兵武功”的重要性。康有为提出各级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特别提出了军事体操的做法。蔡锷最早倡导“军人公民”教育,用“中华之魂”培养公民,并对公民进行军事训练。
扩展数据:
文革结束后,军训再次被提上日程。1985年,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参加国家学生军训试点,军训再次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一直延续至今。
军训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了现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军训的实际锻炼,养成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增强了身体素质,促进了精神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2.相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军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中难得的宝贵积累和沉淀。通过紧张有序的军训生活,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安排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通过军训,让学生明白向大海学习是无止境的人生哲学。遇到困难、挫折和考验时,能以平常心对待,勇于拼搏和挑战,超越自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