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著名陶瓷?
“白陶”是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白陶”是指陶器胚的表面和内部都是白色的一种陶器。陶胚多为手工制作,使用含铁量低于陶土的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温度约为1000℃。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雕刻白陶的创造和使用,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性、吸水性都比以前的陶器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从陶到瓷的飞跃。
白陶以其质地坚硬、外表干净美观、做工精致,成为奴隶主和贵族的专属物件。商代晚期的白陶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复杂,所以精美的白陶多集中在这一时期。西周以后,由于印花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逐渐消失。
人脸鱼纹彩陶盆
●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烧制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黑、红、白三色的陶器。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美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约10000 ~ 5000年前)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统罐
●黑陶
黑陶是从窑顶慢慢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烟雾,并故意使烟雾变黑而形成的一种黑陶。它是继彩陶之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 ~ 5000年)中国制陶技术的又一高峰,堪称中国古代堪比彩陶的又一辉煌创造成就。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都出现了黑陶。黑陶的烧制温度大约是1000度。黑陶有三种:细粘土、泥质粘土和砂。其中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素有“黑如漆,薄如纸”之称。
三色胡人牵骆驼俑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器,以黄、棕、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称这种陶器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在彩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烧制后形成浅黄、赭石黄、浅绿、墨绿、天蓝、棕红、茄紫等各种颜色,但多为黄、棕、绿。唐三彩的釉料有浓淡变化、互相渗透、滴有斑驳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展现出瑰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作为陪葬品用于陪葬品,因为其胎质酥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及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浑圆饱满,与唐代艺术中饱满、健美、阔大的特点相吻合。它有很多种,主要是人、动物和日用品。三色人物和动物比例适中,造型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人物中,勇士肌肉发达,怒目而视,神情紧张;女俑身材苗条,婀娜多姿,闲适飘逸,十分丰满。动物大多是马和骆驼。
唐三彩的产地安、洛阳、扬州,是古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的连接点。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骆驼是唐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可想而知,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跋涉,相依相偎,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切感。它高大的造型,刚毅的表情,似乎还带着古丝绸之路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精华,在初唐和盛唐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和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皿的生产逐渐衰落。后来又产生了“廖三彩”和“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和艺术性上都远不如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远销国外,深受外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彩的釉陶以其华丽的釉面,明亮的光泽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陶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飞凤麒麟图案盘
●元代青花瓷
元代(公元1271 ~ 1368)是我国青花瓷烧制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是在以前的“釉下彩”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到了明清时期(公元1368 ~ 1911),青花瓷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胎骨重、器型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皿造型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继承了唐宋(公元7 ~ 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由于当时旋切技术不太好,装置本体上往往有两个接口,大罐内有很多螺旋线。元代青花瓷胎质没有明清(公元1368 ~ 1911)那么细致。砂底有砂眼、刷痕等污渍,脚下常出现一块燧石红斑,釉面收缩。一般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比明清略厚,白釉闪绿的程度也比明清重,这可能是由于釉面较厚,釉中含铁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的足常带有竹节状的凸弦,器身与足的接合多采用对接的方法。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以莲花瓣装饰,器物肩部绘有竖纹云纹,中间主题部分以各种花卉填充,图案密集,层次多。这种密集纹饰的技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上,还表现在元代的织锦、石雕技法上,成为当时的一种独特风格。
元代青花瓷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此外,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制青花瓷的瓷窑。
三色海蟾纹三足洗●三色素色
三彩是瓷器的釉色之一,主要由黄、绿、紫三色组成。其实不限于干这三种颜色,红色不用。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制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刻花纹,然后低温烧制。因色中无红色,故名“素三色”
这一品种最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但与成化是一个悖论,明清文献中不仅没有记载,早期也没有具体论述。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景德镇的素三彩早在明代成化制品时就烧制出来了,德时最好。其釉色艳蓝,色泽细腻润泽,色彩丰富厚重,纹饰洒脱,在下一代中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色三彩非常有名。他们继承了成化和郑德两朝的三彩瓷器,以及嘉靖和万历色彩的重叠工艺。它们还被烧制成蓝色三色和墨色三色。另外还发明了在素胎上刻一个装饰轮线,画一个画,涂上釉。其工艺不落俗套,丰富多样,古朴典雅,黄、紫、米色、虎皮釉交替反复使用,变幻莫测,匠心独运。
明清素瓷与三彩的区别在于:明代三彩瓷器高温胎烧前,需要装饰花纹的地方不画装饰花纹,其余的画了再高温烧白瓷,未上釉的地方画装饰花纹,再二次低温烧成;清代素三彩一般是先刻暗纹,上白釉后高温烧制,绘画装饰后再低温烧制。另外,康熙的几幅作品是在素白胎上(有的先刻暗线)低温彩绘,再低温烧制,因为白釉极薄,齿黄,没有高温釉如玉般丰润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样,清代的素色三彩也比明代丰富得多,有釉蓝、海蓝绿、浅黄等颜色。颜色很多,但纹饰淡雅、疏朗、细腻。即使纹饰密集,布局合理恰当,边饰精美,绘画精细,与明代也有天壤之别。康、雍以前有很多素三彩器,但后世很少烧制。清末民国时期仿品很多,但无法与真品相提并论。相比五彩瓷,素色三彩瓷少了一点美感,但工艺精湛,配色恬静淡雅,不仅丰富,更显成熟稳重。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釉面装饰的一种。又称“窑色”。釉下彩是陶瓷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在已成型并经颜料干燥的坯体(半成品)上绘制各种装饰图案,然后覆盖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浅色面釉,再放入窑中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制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釉膜覆盖,表面光亮、柔和、光滑、不凸出,显得晶莹剔透。其特点是色泽保存完好,持续时间长。
“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青花、玲珑、粉彩、琉璃合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被称为神奇的宝藏,瓷雕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粉彩钟馗醉像
●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是清朝康熙年间创造和烧制的。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因其淡雅柔和的色泽和粉彩点缀之美,被称为“粉彩”。粉彩绘画的主要原料和方法都是国外的。制作时,在烧制好的素瓷上用玻璃白作打底,用国画技法用彩色材料画出图案,再用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间粉彩制品很少,画风简单。图案主要是花卉和云龙。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品薄而透明,釉色洁白如玉,绘画精美,笔触线条纤细有力,美不胜收。粉彩借鉴了各种绘画技巧,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虫鱼,都质感强烈,明暗分明,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除了盘子和碗,还有杯、碟、坛、罐、瓶、瓶、壶等等。花纹最多的是花蝶,牡丹、玫瑰、海棠和四季花也很常见。还有蝙蝠、鹿等图案。
粉彩干了就有明显的变化。白瓷通常涂有一种颜色,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此时的粉彩已经不能与雍正时期的精美、鲜艳、传神相提并论。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除了继承前人的传统外,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当时釉厚,色浓。
咸丰、同治时期粉彩画面繁复,但画法简单,色材粗糙,釉层薄,色彩淡。为了使色彩绚丽,粉彩上经常涂上金色。这些都是鉴定的依据。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色的一种。所谓釉彩,是在烧制好的素坯釉面上绘画,在600 -900摄氏度的窑中烧制而成。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我国传统釉色受到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引进了铜珐琅彩的不透明白色料,并在工艺上借鉴了珐琅彩的多层次配制技术,创造了“粉彩”釉色新品种。这种白色物质,据相关研究机构分析,是一种含有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由一种叫做“白砒霜”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与铅熔块、硝酸钾和其他助熔剂混合制成的。景德镇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色料的融合,各种颜色都被“粉化”了。红色变成粉红色,绿色变成浅绿色,黄色变成浅黄色,其他颜色也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通过控制其添加量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浓淡,给人一种粉红柔和的感觉,所以称为“粉彩”,相对于康熙硬色(五彩),也叫“软色”。粉彩发明之前,中国的彩瓷是单线平绘,做出的花缺乏立体感。自从玻璃白发明以来,在瓷器上作画时,先在需要装饰的部位涂上一层玻璃白,就像纸上的粉书一样,然后在粉上渲染各种颜料。用此法绘制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分明暗、深浅、阴阳,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飘逸、精细、填色、洗染、烧制等工艺步骤。
康熙后期新造粉彩,原料都是进口的,所以画风简单,传世之物极为罕见。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经自己生产出来,粉彩技法也越来越成熟。有时,一件器皿会使用20多种颜色。粉彩取代了多色,跃居釉上彩之首。不仅官窑产品以粉彩装饰为主,民窑也广泛使用。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烧制进入黄金时代。粉彩越来越复杂,不仅能自由流畅地画出各种颜色,还能细腻地表现形象。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代官窑的典型代表,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产品。嘉庆前期粉彩基本保留了乾隆朝的遗风,但远不如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丰两朝,已经衰落。粉彩瓷虽多,但品种和造型已大为减少,精品寥寥无几。同治、光绪时期,由于整个社会的动荡和衰落,景德镇制瓷行业除了少数官窑粉彩外,没有出现精美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主要形式有壶、瓶、瓶、罐、壶、盘、洗、罐、盒。乾隆时期瓷器的造型比雍正时期更加多样,独特的陈设层出不穷。清代粉彩的装饰品种不仅有白釉粉彩和彩色粉彩。除了白釉地粉彩和彩色地粉彩外,还有刀上下有彩色地,腹部有白色或彩色地的釉下青花或粉彩。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题材为主,取材于当时著名画家的画作,兼容西方绘画技法。常见的花卉有玫瑰、牡丹、玉兰、月季、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的年代体例一般为6字:“清年”或4字“清年”。字体:顺治、康熙盛行楷书,雍正较多,乾隆较多,嘉庆较多。格式有单圆、双圆、无环柱、双边方。双边长方形和青花本为主流,乾隆后期常用红字。
●玲珑瓷
玲珑瓷,被称为[米铜][玻璃瓷器],以其精致、晶莹、典雅而闻名中外。如今,青花精致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中西茶具和酒具,而且已经延伸到各种花瓶、花插、花盆、吊灯、壁灯、皮灯等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从传统的米粒发展到月牙、流线、珍珠、菱角、多边形等多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有时结合【半刀泥】形成各种花纹。【玲珑眼】的釉色也从单一的鲜绿色发展到红、黄、绿、蓝相得益彰的【五彩玲珑】,丰富和提升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青花瓷在世界瓷坛上独树一帜。与青花瓷、粉彩瓷、彩釉瓷并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精致瓷始创于明代,融合了青花工艺的优点,融合了雕刻艺术之美,精美绝伦,精致细腻,有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产量很少,只供宫廷使用。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精美瓷器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创新。在装饰瓷器种类上越来越广泛,装饰题材越来越多,装饰部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打造出了青翠玲珑、五彩玲珑等精品,让这一传统名瓷更加生动有趣。
●青花瓷
美丽典雅的青花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古人云:“五色太华,极清新逸,青花比五色更华贵。”青花瓷虽然颜色单一,但看起来并不单调。在瓷画家的妙笔下,厚重轻盈,厚度不错;或者刻意找工作,层次分明;还是几笔,都让人觉得好看。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考证,唐代河南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品。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经能够生产精美的装饰产品。
明代的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耀眼。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当地的民窑,都有很多精美的作品。尤其是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釉色细腻、青色浓郁、造型多样、纹饰丰富而著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瓷器十分喜爱,经常提出改进质感、画面的建议,改善了景德镇制瓷工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青绿明亮,清新明亮,层次分明,尤其是蓝色如蓝宝石般鲜艳明亮,晶莹光滑。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日渐衰落。
精美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出口到地中海国家。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给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带来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至今东南亚国家收藏的青花瓷碎片都舍不得扔掉,都是镶金藏在宝库里。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节。100多桌宴会餐具全部由青花瓷制成。清新淡雅的色彩迷住了这些外国人。一些使者和他们的妻子悄悄地把酒盅和盘子放进他们的礼服口袋里,宴会结束后,他们清点餐具。据说有多达580件被盗。由此可见青花瓷是多么的吸引人。
不同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颜料、瓷器、图案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厚,色彩艳丽,致密,有多层装饰。那时,蓝色的材料是进口的。图案多为人物故事、鱼藻纹、缠花等,尤其是画时叶子呈葫芦状。
明代永乐、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材质,颜色较深,层次丰富。釉色白蓝,构图比元代更稀疏。图案多为瓜、果、缠枝、束莲。
成化开始使用平等青材料,色彩淡雅。当时很少有笨重的大型器件产品。釉色丰润,有玉质感。器皿外底的底釉往往有不均匀的波浪纹。常见的图案有云龙、封飞、团龙、团花和娃娃戏。
郑德和嘉靖开始使用西域的绿色材料,色彩丰富。嘉靖皇帝推崇道教,图案多见于云和、八卦、八仙。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江料,色泽鲜亮翠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康熙青花料有层次感,有指纹纹。器皿主要是小的家用瓷器和文具。图案多为龙凤、荷花、山水、花卉。民窑的图案也是丰富多彩,有大量的全图,如冷年三友、米菲拜石等。,以及《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颜色清幽淡雅,但部分青花有晕圈现象。除了缠绕的荷花、云龙、龙凤之外,优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较为常见。
乾隆初期的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区分。中期以后趋于明亮,没有光晕感。除了制造碗和盘子,我们还生产银赫,水碗,笔筒,笔芯和其他学习文具。图案除传统的云龙、云峰、扭莲外,多为串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当时除了白青花,豆青青花、黄青花、天蓝青花、仿长老釉青花也很流行。
到了嘉庆,青花瓷的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的一级青花器还是和乾隆差不多,青花颜料较轻。
光绪初年,大量官窑瓷器被烧制,让一度没落的青花瓷看起来生机勃勃。当时仿前朝青花瓷很多,图案和装饰都是八吉祥,龙凤呈祥,长寿无国界,玉堂富贵,神仙祝寿,生活幸福。光绪后期,由于战乱频繁,刚刚恢复的官窑青花瓷生产再次陷入低迷。
蓝釉金花盖糊桶
●颜彩釉瓷器
素有【人造宝石】之称的彩釉瓷器,富贵流光。但是【千窑一宝】、【寸金窑烧寸金瓷】。现在采用新的科学方法配料和控制窑温,不仅提高了琉璃的质量,而且找出了适合各种烧成条件的配方。先后创造了红芯釉、宝石红、王红、锰红、铁红、焰红、钛黄、钛花、络青、绿郎窑、芒果、彩霞、紫罗兰等100多种色釉和多种哑光。
后来又研制成功了羽毛釉、凤衣釉、雨丝釉、稀土变色釉、彩虹釉等高温色釉。
异彩粉所呈现的琉璃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美好的材料,促进了琉璃、综合色、琉璃瓷雕等各种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和门类的诞生。
彩釉瓷又称琉璃瓷,是依靠釉面颜色的变化来装饰瓷器。通常可以通过调整釉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来改变釉色,如铜红、钴蓝、铁黑、铅绿等。
一般来说,我们把琉璃分为以下几类,比如蓝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青釉、青花釉等等。其实每个颜色都是可以细分的,比如青釉可以分为近20种,比如豆青、粉青、天青、梅青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琉璃的划分并不是由肉眼对釉色的判断决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花釉,直观上看起来是白色的,但由于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仍然属于青花釉。窑变釉和结晶釉的颜色应包括在彩釉瓷器的范围内。
单纯用釉色来装饰瓷器,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但一件好的釉上彩器,是以简单、美观、有意义而闻名的。如宋代汝窑的青釉,官窑的粉釉,龙泉窑的梅釉等等。宋代中国陶瓷艺术家的制瓷成就至今无人能及,宋代瓷器主要是各种彩釉瓷器。除了工艺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纯净的琉璃制品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中国人矜持、内敛、精致的审美和道德观念。
清代康、雍、甘三代大力仿制各种单色的宋乐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些新烧制的琉璃制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清唐颖《陶城纪年碑》记载的官窑烧制的琉璃多达35种。唐的红如牛血,釉厚润。壶豆红,又名美人醉,特点是在红釉上散布青苔。雍正时期的仿官釉、天青釉、天青釉,明丽、典雅、华贵。乾隆窑的过度装饰使制瓷艺术走入误区,过度的夸张和渲染反映了当时皇室和国人浮华、漂泊的心态,也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