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民窑中的青花
关键词: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文人画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变迁,景德镇制瓷史在宋景德年间迎来了辉煌的名声,但景德镇制瓷业真正达到历史巅峰是在明代。明代是景德镇民窑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作为商品远销国外的时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末,明民窑逐渐摆脱了封建柑橘的束缚,使得民间大量烧制瓷器并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民窑陶瓷生产的主流,可以说青花瓷印证了明代景德镇民窑发展的痕迹。
在中外陶瓷史上,“青花”以其独特的纯净、质朴、大方、典雅的艺术效果和优美的肌理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它是在瓷坯上涂含氧化钴的纯青色料,然后施透明自釉,在1300度下烧制而成。青花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画的魅力。由于它是用毛笔直接在瓷器的坯体上表现形象,烧制后会在干净光滑的瓷面上呈现出青色国画的艺术效果,又美又绿,很有艺术感。青花瓷有官窑和私窑生产,艺术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私窑生产的中低档青花瓷,装饰风格更是泼辣豪放。二、历代青花的演变造就了明代青花的辉煌。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唐代青花瓷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瓷的主体和纹饰多为植物图案,如蔓草、名贵花卉、花草交织的团花等。只有少数动物纹和青花瓷鲜艳晕染,但密色中有小黑点、胎釉灰和许多气孔。此外,唐朝奢华典雅。这就使得唐代的青花昙花一现,没有得到普及和发展。同样,宋代青花颜色为深蓝色,不鲜艳,器身珐琅彩为灰黄色。如浙江龙泉市南金少寺出土的青花瓷残片,胎质粗糙,腹壁胎体红色,日部乳白色;内外釉,日腹上部釉层较厚,中间起蓝釉色,外壁胎纹绘青花纹饰,形似盛开的菊花,青花色泽暗淡不亮,与钴矿物不纯有关。这些因素使得青花装饰的魅力无法展现。直到元代,青花才开始大量发展。元初中期的青花虽然颜色深灰,但在装饰构图和绘画技法上颇具匠心,如狮子头纹、大象头纹、如意云纹等,丰富了器皿造型的变化。至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花烧制技术完全成熟,胎体洁白厚实,釉色由内而外呈蓝色,光滑明亮,青花料色青绿鲜艳,装饰题材丰富。比如在植物题材上,宋代除了牡丹、荷花、菊花、宝花之外,还增加了松、竹、梅、灵芝、芭蕉叶、枣花等。元青花还以通俗戏曲故事为装饰画面,如:萧何月下追韩信、赵君出寨、元青花装饰艺术等,既继承了汉唐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明代景德镇青花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青花艺术。从烧制技术到瓷器原料和青花颜料,都为明代青花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明代民窑青花的装饰与题材
明初以永乐、宣德为代表。此时民窑的制造技术比元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胎土精炼,胎体润泽细腻,轻重适中,釉色平整,釉层晶莹厚实,青花毛深蓝绿,明丽深邃,料色渗入釉骨,线条常晕,很像中国写意在宣纸上作画形成的墨晕,使画面显得深沉沉稳。永乐、宣德窑的一些青花料采用进口原料,即文献记载的“苏马利”青料,价格昂贵,但成色好。从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民窑青花器虽然也作为“进口苏马利”青料制作的宗教器皿和民用物品,但明初成化以前的产品多为国产,颜色比无黑点的“苏马利”略灰。这样民窑青花的发色就不一样了,没有官窑的鲜艳。人们总认为民窑的技术和工艺比较差。事实上,民窑的生产在装饰和器型上已经日益丰富多变,生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装饰方面,明初民窑青花装饰采用的是一笔一画的手法,连贯连贯,圆润一气呵成,笔法简洁,风格质朴。比如明代的蝙蝠、鱼纹、如意纹这些吉祥的装饰图案,几乎是一笔就画出来的,就像书法的草书一样,意味着用笔到了点子上。将中国水墨画的这种写意手法运用到青花装饰中,成就了青花装饰。很符合谢赫画中的韵脚。这种技法的形成不仅受中国画的影响,也与明代瓷器的大量生产有关。由于瓷画工劳动强度大,一些青花装饰图案被程序化,由繁变简,既降低了绘制难度,又增加了瓷器产量。与元代相比,装饰图案有了很大的变化。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丰富,植物图案中的牡丹、荷花、玫瑰、茶花比元代的更生动有趣。动物图案以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等为流行。特别是龙纹与元代相比,在装饰上更趋于正式,整个龙纹比元代更饱满厚实。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为代表的景德镇民窑逐渐改变了古朴端庄的风格,胎体较薄,近光透视下呈牙白色或肉红色,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平等青”,也叫“碧唐青”。烧制后呈现柔和、淡雅、透彻的蓝色,装饰技法以素描、渲染为主,适应水墨等青花颜料的特点。用渲染和填充的手法,画出的装饰图案富有层次感,典雅柔和,装饰轻松愉悦,简单温柔。花鸟、婴戏、梵文、龙、树石运用广泛,线条细长,画工飘逸。可以说民窑和官窑都有这种艺术魅力,比如扬州出土的成化年景德镇民窑烧制的青花碗。青花装饰笔法流畅疏密,莲花纹以双线填实,树筋以轻笔双钩填实。成化青花瓷富有清丽典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图案多样,规整的花卉颇受欢迎。有的器皿内外“饰彩”,“斗彩”“填彩”大行其道。它确实有一个独特的装饰艺术家。
明代中后期,民窑以嘉靖、万历为代表。嘉靖以来,青花颜料向青花的淡雅色转变,呈现出浓重的蓝紫色调,造型也开始多样化。除了日常用具,还有各种宗教的供养者,尤其是道教的供养者。青花上除了动物、植物、吉祥纹,还有大量道教装饰,如八仙、八宝、八幡、灵芝持八幡等。青花画更为精致如画,人物纤细飘逸。万历年间,出现了更多新的装饰图案。万历青花瓷装饰风格多样,包括压花织锦、古钱织锦、梅花织锦以及圆形、长方形和长方形花瓣图案。装饰图案有简有繁,用笔精致挺拔,构图较为严谨。特别是嘉靖、隆庆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官烧民制的实行,民窑出现了一些高级的青花瓷器,其胎、釉与官窑相似,纹饰也可能突破官窑的规定。据《江西大支》记载,“青色一片混乱...是民间,其产不分”。可见民窑和官窑在造型、装饰、工艺上几乎没有大的差距。这一时期民窑的青花瓷器也有针对中上层地主官僚的极其精细的产品,瓷器上有笔触。比如:《博物馆藏》、《京兆郡守房记》、《东书堂》等。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还专门制作了大量青花器皿出口欧洲,图案和装饰都是欧式风格。
明末,民窑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据《天工开物》记载:“饶镇谁用,衡新两县山中者为料,谓之浙料。上高朱彝者用瓷,凤城者亦用下。”由此可见,绿色材料的使用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当时官窑和民窑烧制的高档青花瓷,都是用上层料上色,而普通的民用青花瓷用的是中下层青料。由于此时民窑产品已大量供应国内外市场,天启、崇祯时期民窑青花瓷遍布世界各地。明末民间青花瓷的装饰题材也是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官窑图案规范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受欢迎,画面构图也像中国画配诗。笔者认为,晚明青花装饰对清代青花的艺术风格也有积极的影响,这种继承在清代青花的装饰技法中尤为突出。四、民窑青花兼容文人画和民间艺术。
民窑青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文人画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尤其是同时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明代文人画继承了元人的传统,到明中叶,越来越强大,如、沈周、唐寅、、“吴四家”以及后期的陈淳、徐渭等。也有一些文人气质的工匠,比如以制作紫砂壶闻名的史大彬。这些能工巧匠不仅对中国后期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促进了陶瓷绘画的成熟,尤其是在青花领域,他们的表现形式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山川、花鸟、人物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加了几幅山水素描,人物,国画题字。这种利用青花颜料特性的技法,既可以作为工笔,也可以作为写意。它类似于在宣纸和丝绸上绘画。同时,民窑工匠也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民间剪纸、年画、木刻版画、刺绣等。主题装饰也丰富多彩。除了大量的花果图案和吉祥图案外,还有许多戏曲人物、民间传说、麒麟动物和宗教题材。青花瓷的装饰中,经常使用许多丝绸装饰图案,如花卉、树枝和几何形状。由于民窑青花将许多有用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形成了风格奔放、典雅大方的艺术特色。纵观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明代陶瓷生产基本木的出现和发展。可见,明代景德镇民窑的青花不仅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奔放、典雅、优美的艺术特征更是激发了全世界陶瓷艺术爱好者的共鸣。
“岁月悠悠,瓷路漫漫”。景德镇民窑的辉煌不仅代表着过去,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年轻的陶瓷爱好者去探索和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