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民族英雄的爱国思想和贡献。
就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言,中国只有三个人被确认为民族英雄,即戚继光、郑成功和林则徐。讲课时,一定要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三位历史人物的时代、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爱国行为和历史功绩。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观看历史专题片,启发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的炽热爱国思想,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为国奉献的高尚品格。
二、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比如说我们讲知识分子詹天佑、冯如,就要突出他们的爱国思想。詹天佑在美国留学后,没有错过西方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在当时中国铁路工业殖民化深入的时代,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自学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冯如,做出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轰动世界。通过学习詹天佑、冯如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生动史实,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就是爱国。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中国“一穷二白”的根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的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已经出现。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史上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史课上,我们应该解释它落后的根源。腐朽、反动、顽固的封建势力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因素。当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还在梦想着“中国将走向国家”。当资本主义列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国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无力反抗,也没有精力。他们依然固步自封,顽固不化,始终采取屈膝投降外国列强、卖国求荣、割让土地求赔偿的政策。当中国人民站出来要求改变现状,寻求民族独立富强之路,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时候,封建统治者穷凶极恶,不惜“借师助剿”,勾结帝国主义残酷镇压革命人民,以挽救其濒临崩溃的统治。此外,帝国主义侵略者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外国列强推行的疯狂侵略和扩张政策绝对不会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和繁荣的国家。80年间,他们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迫使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大肆吸干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随着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朝成为“洋人朝廷”,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忍受封建奴役和压迫,奋起反抗的英勇斗争精神。鸦片战争后,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剥削,人民负担较战前大大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以天津为首都,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与清政权对抗。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引起了中外反动派的恐慌,他们相互勾结,把上海作为反革命据点。美国殖民头子沃尔组织“洋枪队”疯狂镇压太平军。太平军不畏敌人洋枪,在上海郊区与中外反动军队激战,共摧毁敌营130余座,击毙法军团长,活捉洋枪队副队长。在慈溪杀死了洋枪队的首领华二。同样,1900年英、法、德、美、俄、奥、意、日等列强侵略中国时,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给了侵略军迎头一击,粉碎了敌人瓜分中国的梦想。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领导了旨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实现了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孙中山于1923年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体现了反帝思想。
五、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中国的伟大成就。
中国* * *领导中国革命事业,是为了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繁荣的伟大成就。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明白,今天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打破外国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和挑衅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事实表明,无论是太平天国的“田朝田亩制”,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没有实现,只有中国最终解决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农民的土地问题。今天,中国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正在领导祖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历史阶段。
六、在历史教学中,还应突出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通过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和特点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国内外反动势力是不会消亡的,帝国主义仍然在推行“渗透”、“和平演变”的反动战略,企图从内部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加剧。使学生明白“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中学生,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