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最有名的曲阳是什么?
曲阳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保定市,发展中的北京、天津、保定、唐山经济区。全县有14个乡,4个镇,总面积1084.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曲阳历史悠久,因位于古北恒山(今大茅山)弯曲向阳面而得名。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207年)统一六国后,分为36郡,始于曲阳郡,属巨鹿郡,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朝(公元1271 -1368)曾将曲阳升格为衡州、夏县,故曲阳又称“衡州”。曲阳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他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相传是张亮的老师,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写了《雕天书》,才有人在黄山上创作了石刻和木雕。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雕刻达到了顶峰,被汉武帝誉为“雕之”。从此,曲阳石雕步入辉煌,技艺日益精湛,雕塑家辈出。元代著名雕塑家杨琼雕刻的“一狮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一绝。清朝末年(公元1644–1911),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仙鹤》和《干梅子》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得第二名,使曲阳石雕名扬天下。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到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前的金水桥,再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曲阳人的雕刻艺术到处都留下了。当代曲阳石雕享誉海内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1986年中视察曲阳时题词“雕塑之乡”,进一步推动了曲阳雕塑产业的发展。曲阳的雕塑就像一条闪耀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智慧的艺术之河,从古至今,川流不息。曲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曲阳就出现了陶器,商周时期制陶已有很大发展。隋代(公元581–618)曲阳开始烧粗瓷,唐代(公元618–907)开始生产白瓷,北宋(公元969–1127)达到顶峰。定窑瓷器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尤其是白瓷洁白细腻,釉色均匀,薄而硬,居陶瓷之首。定窑的花瓷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主题和多样的雕刻技巧而闻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鲁公煎茶取经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盛赞定窑瓷器的典雅。当时,定窑瓷器不仅为朝廷所用,还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至今,古鼎瓷作为艺术藏品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目前,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一批珍贵的瓷器“婴儿枕”。定窑瓷器在元代毁于战乱,大部分工匠南下谋生,为后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丁瑶获得了新生。曲阳资源丰富。有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粘土、云母、煤、石灰石等20多种矿产品。其中大理石储量3.58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6543.8+0.5亿立方米,煤炭储量6543.8+0.5亿吨。曲阳水力资源丰富,有王快、西洋两座大型水库,十几座中小型水库。年蓄水量2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域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养鱼水面2660多公顷。曲阳既有山地又有平原,特别是畜牧业和绿化种植发展很快。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曲阳成为全国百强水果县之一,种植红枣近6600公顷,年产量15万公斤,种植梨树5200多公顷,长期年产量5000万公斤。曲阳是“河北鸭梨”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地之一。曲阳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如画,山水真实,溶洞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五岳之一的恒山位于曲阳县。北岳庙,建于北魏时期(386-534年)在县城,一直是皇帝祭祀北岳庙山神的地方。在寺庙的东、西、北三面墙上,有一幅高8米,长18米的巨幅壁画,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寺内有许多石碑和文物,包括秦始皇、汉武帝、魏文帝、杨迪、唐太宗、朱元璋和康熙皇帝到曲阳拜恒山的碑文,以及苏东坡的书法真迹。从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到民国的160余幅碑刻,不仅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官制设置、地域划分的史料,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此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丁瑶遗址、 千佛堂钓鱼台、仰韶文化遗址、蔺相如墓、夹道洞、黄石公寺、通天河、孟良河、王怜花、苟塔坡、石湖夜光、滴水挂、雁南七圣等名胜古迹,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