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介入放射学?

它是7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指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的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设备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指导下,采用一系列诊断方法,通过经皮穿刺或经人体原毛孔将专用导管或器械插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成像和治疗,或获取病理、细菌学、生理生化、细胞学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放射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科、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以前认为无法治愈或难以治愈的疾病(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简单、安全、微创、并发症少、见效快等优点。它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采用经皮穿刺插管,通过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等“非手术”方法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它在疾病的诊疗上是微创的,是传统内科和外科所不具备的;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各种技术的简单连接和应用等独特特点迅速确立了其在现代医疗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1996年11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部委正式将介入医学作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与外科、内科并列的第三大诊疗体系。回顾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史,介入放射学以其在医学影像指导下,集影像诊断和微创治疗于一体的鲜明学科特色,得到了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认可。介入放射学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微创,往往只需皮肤穿刺、插管、生理或手术插管即可完成诊疗。2、重复性强。当一次性治疗不完全或病灶复发时,可通过相同方式多次重复进行渐进式治疗。3、定位准确由于所有手术都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穿刺插管准确到位,诊疗的盲目性较小。如导管经导管系统植入率高于手术植入,移位率降低。4、疗效高,有效阻断出血性病变、血管狭窄等管腔狭窄,一旦介入技术成功,疗效将立竿见影。如果出血马上止住,管腔马上打开,伴随的症状马上消失。有人称之为“戏剧效果”。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如动静脉畸形、肝癌等晚期癌症,介入治疗优于传统治疗。5、并发症发生率低。基于以上特点,介入技术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致命性、致残性的严重并发症极为罕见。6.多种技术的连接和应用简单易行。对于某些病变,需要多种方法同时或依次进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多种介入技术方便,相互干扰少,协同性强。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可先进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再进行支架或内管放置,肿瘤本身可采用内照射或动脉化疗(简称化疗)灌注治疗。血管狭窄的治疗可以结合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介入治疗可以很好的配合手术。比如肿瘤术前栓塞可以给巨大肿瘤第二次手术机会,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切除率。对于出血病例,应先采用介入技术止血。然后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可以让高风险的急诊手术变成更安全的择期手术。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1,血管介入:心血管造影和心导管;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溶栓药物、止血剂等。;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肿瘤血管、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瘤、脾动脉栓塞等。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心脏瓣膜和血管狭窄的激光和旋转切割等。2.非血管介入: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及治疗:如实质器官疾病的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治疗、经皮椎间盘化学溶解或抽吸及髓核溶解、经皮脓肿及囊肿抽吸、引流及注药治疗、结石治疗等。管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如气管支气管、食管、胃肠道、胆道、尿道、输尿管和吻合口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