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林池建筑
余音山居,又名余音花园,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它是举人在清朝道光年间为纪念他的祖父吴而建的一座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完成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该园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在园林艺术上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余音山房占地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余音山居吸收了苏杭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整个园林布局巧妙而精致。用“藏而不露”、“缩龙为一寸”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建成了深柳厅、何蓝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训亭、孔雀亭、廊桥,把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物集中在一片小山林里,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活力。
余音山的宅园虽小,却有各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荷塘山石、名花异草。西半部以长方形的石莲池为中心,池南有一座古朴的临池亭。赤碑是正殿,深柳厅。大殿前的庭院两侧有两株轰轰烈烈的烟花古藤。花开的时候像一片红雨,非常好看。神六堂是园中的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的精华。大厅正面墙上的满清窗户古色古香,大厅上的两个花鸟花罩栩栩如生。侧厢有32个红木扇格画柜,碧莎柜有几个红木屏风,都是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著名诗人、画家的书法。隔着荷塘,有临池亭的回应,夏天,风送荷香,让人沉醉。
东半部正中是一个八角池,池中有一座八角亭,名为“玲珑水榭”,原为吟诗作酒、唱风之地,有桂花迎旭日的八角玲珑,有杨柳绿台,有腊梅花盛开,有近在咫尺的石林,有虹桥清辉影,卧瓢听琴,有果坛兰、孔雀开屏的幽径。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假山;水榭东北面,点缀着一座美丽的孔雀亭和半侧亭(赖逊亭)。周围有菠萝、腊梅、水杉等多棵珍贵古树。“来寻亭”倚墙而建,“列飘庐”幽于北隅,“柳塔”内外相通,近南山第一峰,远莲花塔影。东、西两半的景色由一座名为“环虹过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一个稍小的豫园毗邻南部的山房。豫园是一个住宅院落,建于1922,是豫园主人的第四代传人所建。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方池,二楼有玻璃厅,可俯瞰山房庭院。现在它属于余音山居,两个花园在一起,起着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