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些有益于国家的大事?

面对国难,2000名藏军增援东南沿海战场。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军的武器与英军相差甚远,再加上几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实战的洗礼,清军官兵虽然英勇作战,但仍然挡不住英军的进攻。开战不久,英军一路向北,先后攻占舟山、宁波、定海等地,随后占领吴淞,逼近南京城。清朝的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面临被切断的危险。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抢着打仗。1840年底,清政府调兵的命令传到了远在前线的四川贾蓉汶川县三江地方书记索岩那里。面对民族危机,索严当即决定派瓦西土司镇守哈克里,与大津等人一起带领藏军出征东南沿海,帮助清军保家卫国。

历史上,西藏人民历来有协助中央政府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清朝乾隆年间,瓦西地区的刘正祥、王宝等藏族土司率领藏兵,帮助清军抵抗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在清军总督傅康安的统一指挥下,瓦西藏军“六战六胜,毙敌四千,光复而藏”。在那次战斗中,许多西藏士兵为他们的国家牺牲了。几十年后,当英国侵略者隆隆的炮声回荡在祖国边疆的危急时刻,西藏的勇士们再次做好了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准备。

1841年11月,2000名西藏远征军在松潘地区集结,准备出征。巴厘岛四个乡镇的长老们为这些勇士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喇嘛们祈求神佛保佑,村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藏军将士跨骑高头战马,头戴虎皮帽,身穿藏袍,个个看上去精神抖擞,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清军总司令不学无术,靠算命指挥作战。

就在藏军出征的前几天,道光帝的侄子、钦差大臣易经也从京城出发,率部出征。但易经不懂军事,是个吹牛的高手。

1842年2月,易经一行到达杭州。很快,增援前线的全国各地的士兵也陆续赶到。在等待西藏援军到来的时候,易经听说杭州西湖的关帝庙最灵,就去求签。这块牌子上写着:“谁敢保证全家平安,直到虎头召唤?”易经莫名其妙。三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率领西藏远征军一路赶来后,易经恍然大悟。

藏军到达后,易经惊喜地发现,藏兵头戴虎皮帽,与牌子中的“虎”字不谋而合。易经天真地认为,只要有两个戴着老虎帽的藏兵如牌子上所示带头,清军就一定能夺旗。于是,他不顾双方武器的悬殊,命令部下猛攻英军,收复宁波和镇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易经把进攻时间选在了3月1842的4点。

易经把日期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这是一个罕见的“四阴期”,也就是虎年!他还任命一只老虎的连长段永福为将军,从而组成了“五虎”。这次反击也被称为“五虎扑羊”,“羊”指的是外国人。易经认为,“五虎扑羊”的计划,戴着老虎帽的西藏远征军作为先锋,清军自然必胜。

在宁波血战中,“虎头”藏军成为破城先锋

易经“五虎扑羊”的谬论很可笑,但哈克里和阿木率领的藏军确实很勇敢,很善战。每次进攻前,他们总是主动冲锋陷阵,不甘落后于其他队伍,在战斗中更是英勇善战,视死如归。

根据战役部署,阿木率领100多名藏兵负责进攻宁波城西门。战斗打响后,在城内人员的配合下,藏兵在城门口抓获并击毙英军哨兵,打开城门,随后清军部队迅速入城。

攻下宁波后,清军旅直奔英军司令部。据史料记载,英军司令部所在地“门坚墙高”,进攻的士兵无法攀爬。英军以优势火力开火,将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清军击退到宁波城内狭窄的街道上。随即,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瞄准了拥挤在街上的清军。清军冒着枪林弹雨发起猛攻,但毕竟火力太弱,无法前进。不久,英军带来火炮轰击,清军伤亡惨重。阿木和他带领的100多名藏族战士都是为国捐躯。

事后,一名英国军官记录道:“他们的尸体厚厚地散落在四周,据说他们已经决定如果不赢就去死。他们的帽子是虎皮做的。”从英国军官的叙述中可以肯定,这些英勇牺牲的士兵就是上面提到的藏族士兵。

在镇海与藏军的肉搏战中,英军受到重创。

在宁波反攻的同时,哈克里率领的另一批藏兵来到镇海。作为清军将领朱贵的先锋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攻占招宝山上的要塞威远城。作为一个陌生人,西藏军队在行军中迷路了。当他们到达时,遇到了从镇海撤退的清军。两军随后联手,向招宝山发起进攻。

山地进攻开始后,哈克里带领藏兵登上陡峭的台阶,在招宝山上杀出威远城。西藏士兵像猿一样敏捷,在英国人的枪林弹雨中飞来飞去,猛攻威远城。山上的英军用尽全力用火炮击落,但命中率极低,对藏兵不构成任何威胁。就在英军无力抵抗,准备逃命的时候,停泊在河中的英军军舰从背后向藏军开火。为了保存实力,腹背受敌的藏军不得不退守慈溪大宝山进行防御。

3月15日,英军从宁波调遣近2000人进攻驻扎在大宝山的清军。朱贵率领包括藏军在内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战斗中,朱贵舞动战旗,指挥部队作战。不幸的是,他的右臂被一颗英国炮弹炸掉了。他忍着剧痛,用左手指挥战斗。最后被英军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他的儿子朱继续指挥战斗,也在战斗中阵亡。

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战,清军已经弹尽粮绝。看到英军冲向阵地,哈克里从腰间抽出战刀,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战。在乱军中,他身中数枪,倒在地上。战后,损失惨重的英国人仍心有余悸,承认“是来中国以来最深的”。

由于大宝山之战伤亡惨重,英军不敢再攻,慈溪县城得以保全。为了纪念清军的功绩,当地民众集资建立了“教界庙”,祭奠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阿木达、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大名也被放在庙里祭祀。这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西藏远征军的辫子被剪掉,送回汶川县三江乡,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辫子坟”,纪念这些为祖国牺牲的勇士。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代代相传。

鸦片战争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驻守介县,海军司令关天培在香山管辖的磨刀洋与英国侵略军会师。普通大众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广为传播。

北洋水师是清末中国成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于1888 17年2月在刘公岛阿哈瓦正式成立,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建立

1874年,日军在台湾省登陆,企图占领该省,清军带着其唯一的军舰前往台湾驱逐。该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于是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400万和200万元作为经费(每年实际用于购买军舰的金额只有100万和200万元),以加快海军建设。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的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的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和南海。后来时任南洋大臣沈葆桢每年花费400万元打造南、北大洋舰队,经费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首都,优先建设。187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奉命建立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通过税务总局赫德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舰,开始了清海军从国外购买军舰的历史。1879年从英国订购的巡洋舰,威武无比,超级勇猛。对英国订购的军舰不满,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从德国造船厂订购了装甲船到定远、镇远。1881年,决定在旅顺、威海建设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派使节出国,分别从英德订购巡洋舰致远、靖远、靖远、涞源。1888 12 17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北洋水师章程》同日颁布实施。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之后,车队经费大幅减少,大部分被政府挪到了其他地方,比如建设颐和圈项目等等。有时,海军技术突飞猛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船了,一些应该进行的更新项目,比如更换新炮,也无法进行。原来的战舰已经开始落后了,无论是速度还是射速。

朱贵将军在与英军的殊死搏斗中牺牲了。

鸦片战争时期民族英雄完整名单

陈化成(江南知府)

陈介平(福建水师提督)

陈连生(广东三江口副总指挥)

大洪阿(台湾省镇司令兼知府)

邓廷珍(闽浙总督)

葛(浙江定海镇首席战士)

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

海陵(江宁副司令)

蒋继云(金门镇总指挥)

乐山(直隶总督)

林则徐(钦差大臣)

凌志(福建省金门镇蒋总指挥)

刘大中(广东香山总会副总、武术总会)

刘耀春(福建兴泉永道、金霞冰岛)

麦(广东水师标,游击队)

沙春元(天津镇标英英游击队)

施荣春(直隶总督)

王鼎(《军事家》、《死谏》主人公)

王喜鹏(安徽省寿春镇首席战士)

魏(乍浦同治)

湘府(湖南连长)

谢朝恩(江苏省狼山镇总指挥)

姚(定海县)

姚颖(台湾省警备司令兼省法官)

叶(两广总督)

于谦(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

张然(福建水师后营游击队)

郑(浙江滁州镇总指挥)

郑(郑之子)

朱贵(浙江省金华协会副秘书长)

陈唐(广州西关丝织机工人)

邓潜(广州北部三家店的一名切石工)

何玉成(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组织者)

林福祥(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组织者)

王绍光(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组织者)

韦绍光(广东南海县恩洲堡李东华村农民)

鲍旭(浙东人民抗英力量黑水党领袖)

颜(广东番禺县棠下(今棠下)乡农民)

包(清代爱国思想家)

丁(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和发明家)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爱国诗人)

何大庚(爱国知识分子)

林长义(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钱江(爱国知识分子)

魏源(清代爱国思想家)

张吉亮(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和思想家)

张维平(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邹(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和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