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为什么是历史景观平台?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住所。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从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建起了一间小屋居住。第二年春天,小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就是他诗中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他在这里住了将近四年了。他曾被授予“监察部员外郎”的称号,人称杜工部。他留下了240多首诗歌,如《春夜喜雨》、书香等名篇,其中《茅屋被秋风吹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生活交游,诗文书画,奇葩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吴栋万里船停门口。”这首《四绝句(第三)》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草堂看到的伯家的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和家人告别成都。两年后,他去了三峡,在荆、湖南等地生活。

从杜甫草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大诗人杜甫一生的剪影,还可以从杜甫这个典型个体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的境遇,所以杜甫草堂是一个历史景观平台(观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