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的由来和演变是怎样的?

分类:区域> & gt四川>;& gt成都

问题描述:

我想写一篇关于地名的论文。选择的地名是成都。请大家帮忙提供一些资料,包括地名形成的历史过程,原因,内涵。

分析: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就从川西高原沿岷江河谷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三四千年前,也就是相当于夏朝早期,成都平原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的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迁移。周末,蜀王明凯九世从郫县迁都成都,一年成城,两年成都,故名“成都”。“甘兰”房遗址、船棺遗址、杨子姗土台金沙遗址和成都十二桥证明了古蜀人的活动中心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为蜀郡,设成都郡(郡址在池里街)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命蜀守张若按照咸阳的格局建造都城,周长12里,高70尺。市区很小,分两部分:东边是大城市,郡管,是蜀太守官司的地区和政治中心。在西部,它是一个小城市,由县管辖。这里是商业和市民居住区,商业繁荣。又是经济中心,所以成都又被称为“小城市”。一座大城和几座城共用一座城墙,古人称之为“层城”或“重城”。这种格局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城市格局。在此后的两千年里,成都的名字从未改变,它的遗址也没有移动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冶铁技术也被引进。秦孝文王时,李冰保卫蜀国,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灌溉三郡,开稻田,故蜀沃野千里,数陆海,旱为引水渗。雨塞水闸,水旱从人,不知饥。”秦统一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郡。

汉朝承袭秦制,成都仍由蜀郡统治。汉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巴蜀地区为中心建立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所在地。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汉武帝年间,改建成大都市,在原有小城的基础上建起了南方小城。相比之下,蜀王城被称为北方小城。加上金关城,三个城市连成一个大城市,被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绸业空前繁荣,设置了晋官。他们的办公室后来被称为金冠城,这是成都名字的开始。汉景帝年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石狮开办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学校。此后,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杨雄、王勃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尊的《老子》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霞虹的天文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000人,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王莽到了,益州改名永步,蜀郡改道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定都成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郡。三国分裂时,刘备统一巴蜀,定都成都,刘备位于乌丹山之南。以青龙街为中心,穿过市区九里三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一阵地的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期,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郡。

西晋初期(公元265-316年),全国分为十九州,成都仍为益州,国政仍在成都。公元304年,投靠蜀的秦、雍难民首领在成都建立“大成”政权,辖六郡。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除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间,隋和蜀的国王杨修,沿着旧城向西南方向扩张,并把它重建为都城,周长40英里。这次建城借土,就成了摩诃池(现人民南路展览馆)。后来是五代前后蜀国的皇宫。隋朝成都属益州蜀郡,辖十三郡。

进入唐朝(公元618-907年),唐朝先后将成都设为州、县、府。其间,为便于管理,成都人口密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郡。唐·黄明避开“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郡改名华阳郡,成都也改名“南京”,成为中原人民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一种说法是“阳一一二”世界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诗人李白在《西游南京之歌》中称赞:“九日开百分之十,万户入画。草树云似锦绣云,秦川不能在此。”公元879年,唐鉴在四川西南部骈筑“雒城”以加强防御。这是成都第一次改用砌体施工。这个城市有120个大社区。

后来前蜀的王建、王彦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分兵成都,前后长达60年,为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城市孟知祥在洛城外,“命十二万人建成都”,加马洋城,周长四十二里。他的儿子孟尝君命令人们在城墙上种满了芙蓉树。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美丽动人。它叫芙蓉城,这也是成都简称“蓉城”的原因。

宋代(公元960-1279),天下分为十五路,四川地区分为益州路、子洲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夏川路4路。益州道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仍称成都府,辖成都、华阳两县。李顺入侵成都后,建立了“大蜀”政权。战败后,成都府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宋时,富商们用纸印的“交子”代替了沉甸甸的硬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在宋代产生了自由市场。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巅峰。李白、杜甫、陆游、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继、杜牧、李商隐、韦庄等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的名作。音乐、歌舞、戏剧、绘画都变得非常繁荣,被誉为“川剧天下第一”。成都大慈寺壁画被誉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立四川省,设在重庆,不久迁至成都。此后,成都一直是四川省最高军政长官。当时四川主管九路,成都在路首。从忽必烈到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四川分为四路,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辖八州,成都为都,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春竹被封为蜀王,宫殿建在成都。朱元璋曾两次命令将军李文忠和蓝玉用泥土建造都城,后来又命令赵庆用砖块和石头重建成都的大部分城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率军入成都,改名“大西”,成都也改名“西京”。蜀的宫殿曾是张的宫殿。随后,清军入侵四川,在成都与张的西线大军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在战火中焚毁。五六年的时间,一座繁华而著名的城市被切断,变成了麋鹿纵横交错,虎豹出没的地方。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政治部改为四川省,四川省的名称正式出现在历史上。

从康熙初年开始,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暖,成都逐渐恢复。经过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雄伟的成都新城矗立在两河环绕的旧城遗址上。

辛亥革命后,1914年,北京* * *发布通令,撤销成都行署,改称西川路,由此引出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与华阳合并为一市,成立市筹备处,并下设办公厅。1922,市筹备办更名为市编办。1928,市府设置为市* * *,国家* * *设置成都为省会城市,四川省省会。1949 65438+2月27日,成都解放,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为国家计划,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计划单列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