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取得了什么成就?
明成祖的皇位被夺走了。明太祖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四子朱迪被封为太子。朱迪被封在金元都城北平。那时它是该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北方有蒙古贵族的重兵,不可掉以轻心。明太祖把这个北方重镇交给了年仅11岁的朱迪,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期待。20岁时被发配到诸侯国北平。他39岁时,明太祖去世,皇帝的孙子为了他而即位。文健皇帝害怕他叔叔那一代的许多封臣。他采取措施削减诸侯。这时,朱迪的三个兄弟相继去世,他成了长子。对于这个侄儿皇帝,他本来就有一颗不忠的心,现在要砍诸侯,刀会砍到他的脖子上,所以他才会揭竿而起,造反。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获得了王位。年号永乐。明朝成祖,又名永乐皇帝。
倡导编纂《永乐大典》是明成祖的历史功绩之一。永乐元年他登基的时候,下令编纂了一部大书。他说:“既然你有自己的书,你就应该编纂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型丛书,包括经典的子集和一百本书。收的书越多越好,不怕秤。”他心中的蓝图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
参与编制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一流人才。以学术大师姚为会长,包括著名儒学家、名人、名医、高僧,共有2169人参与编纂。后勤安排得很好。礼部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调配人员,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所需书籍。光禄寺负责编辑人员的住宿。在编纂过程中,明成祖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一次,他发现宫里的书不够。他说:“世界上每个有一点财产的人都想买更多的书。朝廷怎么会缺书?”于是他命令礼部派熟读经书的人才到全国各地搜书。不管这本书有多贵,都要买下来。这次大规模购书,对高质量完成《永乐大典》编纂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四年的努力,编辑项目终于在1407完成。书* * * 22877卷,占11095卷。它收集了从先秦到明初的8000多种书籍。什么都有,经典、历史、哲人、集子、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占卜、戏剧、小说、技能等等。明成祖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明成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登基之初,建立金陵(南京)。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守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似乎离重要的北方边陲太过遥远。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将北平改为北京,首都迁至北京。明成祖认为,皇帝住在北方,正是因为他重视皇家的光,他可以加强北方的边防,所以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深知迁都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谨慎处理。
他首先为北平正名,意在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奉命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首都,称杭仔。同时,北平政府改为顺天府。
他尽一切可能提高北京的经济地位。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元朝的首都,但经济上远不如江南和金陵。因此,他首先试图使北京繁荣。于是下令在北京附近大规模安置,五年内减税。一些士官也被释放到北京务农。战后形成了大量的难民。他下令将难民组织起来,去北京务农。甚至,他下令释放俘虏,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耕种。他还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免费给他们提供赶牛工具和种子。与此同时,大量的工匠搬迁到北京,给了这些家庭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订免税粮,慷慨救济。就这样,王上在北京成立了。由于这些年的艰苦努力,北京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所以北京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
公元1406年,明成祖下令于明年六月正式建造北京皇宫。特命大臣前往相关省份采集巨树。陈思部长还被任命负责整个北京宫和北京城的设计和建设工程。此后,正式开工的建设项目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历经18年的波折,明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夙愿,完成了迁都的宏伟大业。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北京被定为中国的首都,这是明朝成祖的历史性贡献。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郑和本是燕的一名宦官。后来燕王朱迪转战北方,战功卓著,受到燕王赏识。朱迪即位,封他为郑。因为又叫三宝,所以被称为“三宝太监”。他是一位特殊的大臣,一生都受到明成祖的重用。
明朝的成祖很有才能,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权力,让海外的西方国家来中国朝贡。同时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他选择郑和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经过充分的准备,郑和于1405年率领庞大的船队首次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种类齐全,船员齐全。资料显示,船队有208艘,其中大型船62艘,小型船146艘。有军舰和补给船。船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商人、医生、教师、工匠等各行各业,共计27800人。他们带来了一切,包括粮食、药品、淡水、盐酱、茶油、蜡烛木等等。商品有几十种,有丝绸、丝缎、瓷器、水银、麝香、米粒、雨伞、草席、铁器、青铜器等。同时,我也带来了许多稀世珍宝。这次航行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舰队尽可能远地到达了印度半岛。郑和每去一个国家,都宣布明成祖给他写信,并奖励他金币。1407年,经过两年多的航行,郑和一行顺利回到祖国。
从1405到1433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明·成祖的指挥下前进的。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与30多个国家的联系,进行了各方面的交流,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次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65岁的明·成祖在回师途中突然去世。葬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长陵。这座陵墓是他54岁时建造的。此后,明朝的皇帝陆续葬于此,形成了明13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