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个怎样的皇帝?

1)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中国所有的亡国国王中,他可能是最受同情的一个。从他登基之日起,十七年间,没有一天不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皇帝不贪财,好色,懒惰,有才华,身体不好,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但最终也是无力回天,276年的明朝终于毁在了他的手里。崇祯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他不善于领导。朝鲜史书曾这样评价崇祯:不相信学者,相信内大臣,是对千古的警示。其失在于不识人,而非做学问之罪。这段话很好的评价了崇祯“君不君亡,臣皆臣亡”的错误思想。历史一再证明,昏君是汉奸,明君是贤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崇祯从来没有意识到,亡国的不是他的大臣,而是他自己。2)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用坚决的措施收拾了魏忠贤。百姓欢呼雀跃,称赞他为“圣人”(五人墓碑文),但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的制约,让末代皇帝无能为力。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在为国家而奋斗,他也一直在与陈文集团作斗争。据一些历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不足2小时。据史料记载,他当时二十多岁,白发苍苍,鱼尾纹长长,可以说是个点心。崇祯年间,对于满清来说,大臣分为主战和两派。崇祯在用人上起用了鹰派的袁崇焕。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好兵,但他用兵反清,明朝几近崩溃的财政几乎无法支撑;执掌朝政的文官集团,使得军中将领只看重家世,而不看重战功。几次大规模的反满清军事活动都是灾难性的,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最终没能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都说崇祯多疑,刚愎自用,杀人不眨眼,史书上的相关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崇祯登基的时候,曾经强大的明帝国已经处于动荡之中,宦官文官控制了国家大事,帝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两党在内庭争斗,但是很难找到可以利用的人,但是也很难找到可以利用的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消灭了魏忠贤的宦官党,间接促进了文官集团权利的扩大。崇祯和朝臣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尴尬最诡异的时期——互相仇视,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崇祯十七年间,除了镇压农民军,抵抗满清入侵外,更致力于削弱平民集团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朝乾隆年间,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未停止在民间消亡。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乾隆时期的朝廷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双重间谍的谣言,影响非常广泛。真正的事实尚未确定。建其谋反十余年的李自成曾这样描述他:“君不甚黑,孤绝,有一大堆炉灶;我尽私,不如党忠。”(《邓吉·赵》)李自成因为在明朝的统治下无法生存而绝望,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这段话他说的很客气,明明是“你不是亡国之君,但所有大臣都是亡国之臣”的优雅说法。清代张在《明太盗传》中评价崇祯:“唉!庄烈不是亡国之君,但在亡国之幸时,他缺乏救国之术。他处于一种焦虑和混乱的状态,最后十年,他熬过了七年。可是我没有听好和平的计划,字里行间也没有看到李和郭的将军。我死了,颠覆了宗社,我是烈士!”清朝编的《明史》还是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崇祯下令在江南停止织布,所用器皿全是木铁。他把所有的内部资金都花在了军饷上。他喜爱的天妃墓中的金银器皿都是铜和铁的,只有灯的顶部两英寸是油。内府的人参和器皿都卖了,以弥补军饷。其勤,《明史·二十四书》曰:“然其在位十年七年,静而忧而励,治而勤。”而且从崇祯采取的很多措施来看,他也是想做一些有前途的事情。他在位十七年,用“罪已圣旨”安抚民心,所用的词都是极其自责的。例如,当十年四月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时,皇帝在“罪恶赵佶”中这样说。"...张观设吏,原本治理国家和女儿。今天,我是为了自己而做官,和官方有着同样的贸易。催钱粮耗火多,吃完适量羡慕多。即使已经免除,也是私征;只讨论修理,(确实)趁机滋润一下自己。或买无价值,或邮路抬轿。若遣使者,则卖贫富,或讲道理,则直。如果阿杜违背自己的意愿,他会随意敲打朴。如果包包有钱,就好容纳了。抚压推荐失真,津誉颠倒。再比如荀彧贪得无厌,两个都城都贪。乡官毁弃防,侵地。拿一个流氓当棋子,被汉奸牺牲。无良官员,畏势而屈。积恶色诱。嘿,王,谁能安息!”(《明代北方略》卷十三)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对魏家的惩罚是他17年皇帝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件事。崇祯对百姓的仁慈和宽容是有据可查的:在分秒必争的最后关头,下令吴三桂进京,但还是要求他弃地不弃民。遗书上写着“不要伤害我们的人”。(崇祯遗书:“微凉卑微,做事有罪,众臣皆误。”死了都没脸见祖宗,还得去冠上遮面。如果一个贼分裂了,没有人会受到伤害。“相反,崇祯对官员很残酷。崇祯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乃至文人眼里,无疑是一个暴君。在位十七年,他通过韦锦益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无辜的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极大地损害和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然而为时已晚,在动荡的环境中为未来埋下了祸根。崇祯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他有很强的政治手腕,思维缜密,果断干练,精力充沛。他几乎具备了历史上一个贤明君王的所有特征:崇祯在用人上争议很大。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得以迅速建立政权,长期拥有百万大军。因为南明的腐败无能,最终在康熙年间被灭,都是崇祯的功劳。但与此同时,崇祯十七年,有五十个大学士。与宋朝相比,司马光、吕公著、吕大方、范纯仁担任宰相时,只有五十一位。在崇祯时得到提拔重用的人当中,文体仁和被收入《明朝奸臣传》,但《明朝奸臣传》全篇所列的只有十个人,明朝剩下的两百年也只有胡、严嵩、陈婴等六人,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占据了两个,极度腐败的南明也占据了和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位刑部尚书,十四位兵部尚书,杀了七位巡抚,杀了十一位巡抚,逼死一位。这其中就包括省长袁崇焕。主流观点是他知人善用,多疑的性格被危险的成长经历所掩埋。再加上明末文官与帝制的利益和对抗,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影响力被不断更换的官员所削弱,同时文官集团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不使其瘫痪而妥协,袁崇焕的冤死就是一例。崇祯的功过是有争议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皇帝之一。